200平方米生態葬區容納390個墓位
民馨苑內的傳統小型墓碑,每個佔地面積約0.3平方米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從3月22日開始,本市已進入祭掃服務集中日,各大墓地、陵園陸續迎來祭掃羣衆。在北京市萬安公墓,已推出24項惠民便民服務舉措方便家屬祭掃。值得一提的是,爲倡導以人爲本、生態文明理念,萬安公墓今年開闢了節地生態葬區——民馨苑,提供草坪葬、花壇葬等5種節地生態葬式,滿足不同羣衆的實際需求,將於清明節後正式推出。
提供24項惠民便民服務舉措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前往萬安公墓探訪時注意到,早9時就已經有不少市民有序前往公墓祭掃。在公墓入口處,每位市民可以免費領取一枝黃白菊花,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以購得不同大小的平價花籃。北京市萬安公墓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海生表示,爲迎接清明祭掃服務集中日,公墓提前籌備,今年共推出24項惠民便民服務舉措。北青報記者梳理髮現,不少常規服務今年依然繼續堅持,如免費爲市民提供專用小推車、水桶、掃帚、毛巾等祭掃工具,免費提供雨傘、一次性雨衣及剪刀、膠布等多樣化便民用品,免費提供休息座椅及飲用茶水等。
其中有不少服務內容也在更進一步,彰顯了服務祭掃羣衆更加貼心、細心,包括免費在衛生間洗手池提供洗漱熱水,在業務大廳洗手池免費提供護手霜;提供暖心服務,爲急需的祭掃羣衆免費提供多種小點心;清明服務期間免費爲祭掃家屬提供寵物籠,臨時寄放寵物。
打造推出節地生態葬區——民馨苑
近年來,本市持續鼓勵節地生態安葬,也就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爲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爲了滿足不同需求層次,北京市萬安公墓積極響應新理念,今年特別推出了節地生態葬區——民馨苑。
新開闢的民馨苑位於整個萬安公墓的西北角,十分清新雅緻、靜謐安然。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民馨苑面積約200平方米,佔地約爲一個三角形。葬區西側用銅質材料專門設置了傳統中式風格的景觀牆,使之與其他墓區巧妙隔開。北側則是一整面牆的千里江山圖彩繪圖案,加上各色植物點綴其間,讓整個葬區充滿了生機和中式意境。
南側入口處,地上一塊小小的石碑上刻着“民馨苑”三個字。爲何取名“民馨苑”?李海生向北青報記者解釋,“民”即是民政,所謂民政爲民、民政愛民,代表了服務普通百姓,寓意此乃理想憩息之地,積澱着對逝者的尊重與紀念。“馨”即是溫馨,體現了民政工作的溫度,寓意以深厚的爲民情懷解決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安息逝者,安慰生者,傳承生命,同其久遠。“苑”則代表着園林、花園,此處環境清新宜人,墓園變公園,英魂永長存,着力打造一個美麗、安靜、祥和的精神家園,寄託哀思,撫慰心靈。
200平方米涵蓋390個墓位
北青報記者發現,這個葬區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200平方米的空間內包含了5種葬式:入口左側是傳統的墓碑樣式,但相較於園區內其他墓碑,這裡的墓碑更加小型,每個墓碑佔地面積大約僅0.3平方米,更加節約土地資源;另一側爲“蜂巢葬”,一塊塊六邊形大理石拼成了一個個小小的蜂巢模樣,每個“蜂巢”面積約兩個手掌大小,底部有一定空間,可垂直安放兩個骨灰罐,“蜂巢”大理石表面可以根據需求刻字或做影雕;再往裡走則是花壇葬區,每個小花壇大約0.2平方米,小花壇底部可同時安放兩份骨灰,上方種植花草;與之相鄰的是草坪葬,墓穴相對更小、排列更加緊密;爲了給一些特殊兜底保障的逝者安放骨灰,民馨苑內還專門開闢了一個不保留骨灰的生態葬區,上面放着12個銅質獸首,逝者名字可直接刻在後方的石質“書卷”上,並將定期爲他們舉行祭奠儀式。“這些人逝去後也需要有人照應,於是我們專門打造了這個區域。”李海生說。
從數量上來看,民馨苑200平方米的空間內至少有390個墓位,價格更加親民,也能更好地滿足各類需求,豐富了萬安公墓整體的墓位供給形式。這一模式也爲超大城市的殯葬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這也是我們積極響應節地生態安葬的號召,作爲殯葬服務單位要加大節地生態安葬服務供給,移風易俗,減輕羣衆負擔,努力保障羣衆基本安葬需求,積極主動爲人民羣衆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李海生透露,目前已經收到40多份意向登記,民馨苑的安葬服務預計在清明節後將正式推出。
禁止攜帶火種進入墓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緬懷先輩、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也是森林火災易發多發時期。根據此前市應急局發佈的消息,從總體上看,今年清明祭掃森林防火形勢較往年異常嚴峻複雜。從天候物候條件看,去年12月以來,本市有效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近70%,平均氣溫14℃左右,比常年同期(13.2℃)略偏高1℃,且清明節期間大風天氣較多、空氣乾燥、林下可燃物溼度值持續下降,部分監測站點數據已接近極度易燃數值。從社會活動看,清明前後集中祭掃、春耕生產、郊遊踏青等活動頻繁,人員流動性大。
“從園區管理角度來說,防火是一項重點任務。今年天氣降雨量少,整體比較乾燥。爲了給祭掃羣衆提供安全有序的祭掃環境,萬安公墓在前期做足了相關準備。”李海生介紹,公墓提前制定了防火預案,並提前開展了演練,園區內配備了專門的消防車。每日會對園區重點區域進行澆溼阻燃。墓區主幹道上也懸掛了不少提示語,提醒祭掃羣衆注意用火安全。園區內專門安排了工作人員隨時巡邏,及時發現並勸阻焚香燒紙的行爲。“我們提示廣大羣衆理性追思、文明祭掃,禁止攜帶火種進入墓區,嚴禁在墓園內吸菸,嚴禁焚香、焚燒紙錢、點燃蠟燭、燃放鞭炮等行爲,希望大家能配合我們共同營造一個安全有序的祭掃環境。”李海生說。
·內存·
北京歷史最長的公墓開現代喪葬之先河
北京市萬安公墓位於海淀區香山東萬安裡1號,1930年建立,是北京最早建立、歷史最長的現代公墓,開北京現代喪葬之先河。1960年11月,萬安公墓由北京市民政局殯葬管理所正式接管,歸爲國有。
萬安公墓遵循中國傳統的五行方位佈局分區、千字文編組規劃建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標識。多年來,萬安公墓秉承“民政爲民、民政愛民”的理念,恪守“節約土地、保護環境、適應市場、規範服務、滿足需求”的服務方針,主要職責爲提供墓穴租用續租、骨灰寄存取走、墓型設計、碑文製作、喪葬用品銷售、老墓維修、祭掃服務等殯葬服務項目,提供節地生態安葬和文明肅穆的骨灰安葬及追思儀式,滿足服務對象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喪葬需求。公墓現爲“全國殯葬改革示範單位”“全國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範單位”“全國殯葬工作先進集體”“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建設合格單位”。
公墓內建有李大釗烈士陵園,佔地2200平方米,落成於1983年10月29日。主要職責爲宣講李大釗烈士革命精神及事蹟、紀念和緬懷李大釗烈士、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陵園現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24年3月,萬安文化館免費向社會開放,主要職責爲傳播生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本報記者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