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豆不是吃的

鑲嵌勾連卷雲紋銅豆

說到“豆”你會想到什麼?雜糧?種子?但在古代“豆”最初並不是食物的名稱,而是一種容器。古文字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小篆中“豆”如其形,一足、一柄、一盤、一蓋,圓腹高足,宛若一顆飽滿的豆莢立於天地之間,是典型的象形文字。

豆的出現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一度盛行。早期的豆用來盛放黍稷,後用來盛放醃菜和肉醬等,是貴族們宴飲時使用數量最多的盛器之一。“禮”(禮)字由表示祭祀的“礻”旁再加“豊”(豐)字構成。豆中放置禾苗或美玉構成的“豊”(豐)字,體現了祭器“豆”在祈求豐收祭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工記》說:“食一豆肉,飲一豆(鬥)酒,中人之食也。”就是說,吃一豆的肉,飲一斗的酒,這是普通人的食量。

在莊嚴的宗廟儀式中,豆與鼎、簋等禮器依序排列,其數量、材質直接映射主人的身份等級。《禮記》中記載,鼎等主要肉食器皿爲奇數,而盛放果蔬或輔食的豆等須用偶數,此爲“陰陽之義也”,契合古人天人相應、陰陽調和的文化理念。此外還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的森嚴規約,一器一豆皆成禮法符號。而在貴族宴飲中,僕從捧豆侍奉的場面亦成爲周代禮樂文明的日常註腳。其高柄設計不僅便於握持,更使食物遠離地面塵土,實用中暗含對潔淨的追求。

最早的陶豆見於龍山文化,素面淺盤下接喇叭形高足,質樸如大地初醒。商代青銅豆初興時仍延續陶豆遺風,盤淺足粗,紋飾簡拙,安陽殷墟出土的獸面紋青銅豆便是代表。西周中期,豆的禮儀屬性強化,器身漸趨厚重,盤腹加深以便容納更多祭品,足部收束爲修長圓柱,如陝西寶雞出土的夔龍紋豆,盤沿蟠曲的龍紋與足部垂鱗紋相呼應,莊重中透出靈動。至春秋戰國,豆的形制迎來大解放:豆盤出現隆起的半球形蓋,蓋鈕常鑄成蓮瓣、鳥獸等立體造型,如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螭紋蓋豆,蓋頂三隻伏獸環鈕而踞,蓋面密佈交纏的螭龍,鑄造之精令人驚歎。

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出土過一件帶蓋青銅豆,通體遍佈精細紋飾,變體龍鳳紋奔放不羈,勾連雲紋虛實相映,層層分明又變幻交融。圈足往上,單元紋飾以三角形爲串聯,尖峰交錯,豐富傳神。從中不難看出,春秋戰國時期,青銅模印工藝已具有高超水準,繁縟爲美的精細雕飾得以呈現,頂奢錯金銀工藝也日趨成熟。

秦漢之後,漆器與陶瓷以輕盈之姿登場,笨重的青銅豆退出了生活舞臺。然而它並未真正消亡——漢代漆豆朱黑交錯,仿青銅形制而更顯飄逸;宋明瓷豆青釉如玉,高足托起蓮瓣盤。直至今日,高足果盤的設計中仍可瞥見豆之遺韻。

文/本報記者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