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一線城市房價漲幅回落 業內期待增量政策儘快落地
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道
2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70城房價數據。1月份,70城新房環比上漲城市個數創近19個月以來新高,70城總體環比降幅連續5個月收窄;二手房環比上漲城市個數略有減少,70城總體環比跌幅止收轉擴。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目前支持剛需的存量政策前期已經陸續釋放,業內認爲,下一步房價的穩定需要推動存量盤活、去庫存、城中村改造等政策的落地,這也是2025年房價“止跌回穩”的關鍵。
淡季不淡
從2024年9月開始,爲穩定樓市,政府持續出臺寬鬆政策,如降低首付比例、房貸利率和購房門檻,並加大對剛需和改善性需求的支持。
從去年四季度至今,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因需求旺盛,房價相對堅挺,一線城市已經連續上漲多月;而多數三、四線城市則因庫存壓力大,房價繼續調整中。
從房價數據看,整體房價止跌跡象明顯,70大城市房價在去年10月份就出現了明顯變化,11~12月份房價繼續止跌。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下降0.4%,廣州持平,上海和深圳分別上漲0.6%和0.2%。一線城市二手房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別上漲0.1%、0.4%和0.4%,廣州下降0.2%。
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由上月持平轉爲上漲0.1%,爲2023年6月以來首次上漲;二手住宅環比下降0.3%,降幅與上月相同。
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分別下降0.2%和0.4%,降幅均與上月相同。
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城市有24個,比上月增加1個;二手住宅環比上漲城市有7個,比上月減少2個。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指出,往年春節前一般是市場的淡季,熱度下滑明顯,但由於2024年年底翹尾行情帶動市場熱度,1月份成交依然保持一定高位。從安居客線上數據來看,2025 年 1 月,百城二手房掛牌量達到 229.8 萬套,同比2024年增長19.0%,充足的房源爲購房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據他介紹,改善類新房的房價上漲動力更強,包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等多個城市的144平方米以上新房價格上漲幅度都較爲明顯。從安居客重點監測的全國重點66城來看,120~150平方米、150~200平方米、 200平方米以上四室及以上戶型的熱度佔比仍然維持向上的趨勢。
核心城市“止跌回穩”是關鍵
進入2025年,價格端“止跌回穩”的趨勢仍在,尤其是新房價格,上漲城市個數繼續增加、總體環比降幅持續收窄,核心一、二線城市價格普遍堅挺上漲。
從城市層面來看,據麟評居住大數據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關榮雪介紹,2025年1月,南京、成都新房環比漲幅持續領跑,環比均上漲0.7%,漲幅均較上月增加0.1個百分點,一方面,優質房源項目供應增加,房價具備一定的上漲動力;另一方面,政策環境寬鬆,改善性需求加速釋放也對價格上漲有推動作用。
另外,上海、寧波環比均上漲0.6%,其中,上海新房價格自2022年6月份以來環比持續正增長,環比已連續上漲32個月,豪宅“火熱”支撐起了房價的強勁走勢。武漢、重慶、天津等多個核心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也均實現正增長。此外,六成城市環比呈現下行趨勢,多爲三線城市,其中,北海、丹東、呼和浩特位居環比跌幅前三,環比均下跌0.6%。
相比而言,近兩月二手房價格預期改善略有停滯,上漲城市個數未見持續增長,短期內“以價換量”行情仍在主導二手房市場。
從城市層面來看,1月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依舊是以核心一、二線城市爲主,其中,上海、深圳環比上漲0.4%領跑;寧波、成都、無錫、北京、天津二手房價格環比均亦呈現上漲態勢;南京、廈門、青島價格趨穩。
關榮雪指出,在房地產市場整體分化較爲明顯的背景下,北、上、深、蓉等核心一、二線城市的二手房市場表現出更強的抗跌性,尤其是核心區域的高品質房源,市場認購積極性較高。此外,揚州位居環比跌幅首位,環比下降1.2%。“預計隨着利好政策的持續發力疊加市場自我調節,成交量積極復甦或將逐步引導價格的穩定修復。”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由於臨近春節,1月份二手房業主和買家交易情緒減弱,機構監測的1月份重點城市二手房交易下滑在30%~40%。加上去年四季度二手房交易非常活躍,釋放了前期積蓄的需求,導致這一時期願意交易的,都是急於換房或出手的業主,從而導致二手房價繼續下跌,一線城市漲幅收窄。
他指出,從政策層面來看,支持剛需的存量政策前期已經釋放殆盡,政策相對真空,城中村改造及貨幣化安置、收儲存量土地和房屋的增量政策還待落地,這也是近期房價止跌反彈節奏放緩的主要原因。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爲,短期內居民收入預期弱、房價下跌預期等因素仍在制約着房地產市場的全面企穩,目前房地產行業面對的並非簡單的資金問題,拿地、銷售、客源、貸款乃至同質化產品競爭都存在壓力。行業“止跌回穩”需實現多重修復鏈條的傳導,才能實現正向循環。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