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天才運動員暈倒後去世!醫生強調:這件事太重要了
北京時間6月30日,2024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的賽場上,發生了一起悲劇,國羽小將張志傑在比賽中突然倒地、抽搐,現場醫療急救處置業餘,延誤了搶救生命最黃金的四分鐘,張志傑最終失去了生命,年僅17歲。
噩耗傳來,許多網友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表達痛惜和哀悼之情,也有觀衆對賽事現場的救治情況產生質疑。目前當地醫院方面尚未明確病因。
印尼羽協透露張志傑送院後救治細節
據印尼羽協透露,張志傑到達醫院後已經沒有了脈搏和自主呼吸,醫院隨後對其進行了3個小時的心臟按壓復甦,到20時50分醫院認爲張志傑已經死亡,中國羽協仍嘗試轉院,送往另一家醫院進行心臟復甦1.5小時後,23時20分宣佈死亡。目前張志傑的遺體仍在Sardjito醫院,等待他的父母和家屬從中國趕來。
與此同時,印尼羽協向國際羽聯提交書面申請,請求國際羽聯修訂醫療團隊在未經裁判允許的情況下不得入場的規則,從而讓運動員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張志傑賽場上猝死急救被延誤了嗎?
在得知噩耗後,張志傑家人悲痛欲絕,姐姐發文:他才17歲,場上倒地後經過漫長的等待醫護人員才趕到,你說第一時間就進行救治,說當地醫療條件太差,叫我如何接受!
也有許多羽毛球觀衆對於賽事現場的救治情況產生了質疑,認爲這場悲劇原本有機會避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劉黎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採訪時表示,目前該不幸事件的始末都只能從一段比賽視頻來追溯。
劉黎根據這段視頻分析稱,張志傑摔倒後有抽動等動作,“我和同事普遍認爲,可能考慮爲心源性疾病觸發的症狀,和癲癇發作時的抽搐狀態不同。”
劉黎表示,由於患者年紀輕,目前也沒有相關基礎疾病病史的信息,可能是惡性心律失常引起的阿-斯綜合徵(Adams-Stokes綜合徵,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徵),從而產生心跳驟停。
“通常來說,突發猝死與心血管密切相關,還可能是腦血管意外。年輕羣體雖然此類情況較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突發的腦出血、動脈瘤破裂等。”劉黎說,但從概率來說,依舊最大考慮爲心源性猝死,“那麼,心肺復甦是搶救最爲關鍵的環節。”
在搶救中,有“黃金四分鐘”的說法,事件拖得越長,搶救成功的概率則越低。“近年來,在公共場所,尤其是此類體育賽場應該均配備有AED設備,如果發生了心源性猝死,應立即現場進行心肺復甦,同時啓動AED急救。”
劉黎說,目前的視頻中,均沒有後續信息,因此無法判斷搶救措施是否跟上,“如果在幾分鐘內就有心肺復甦和AED處置,同時有急救人員來開放氣道或者氣管插管,是符合標準流程的搶救,那麼如果沒有搶救回來的話,可能比較遺憾;如果是現場搶救時間就有滯後,那麼即便後續再按照標準流程,可能也會有所欠缺和延誤。”
80%的猝死爲心源性猝死
在猝死的多種場景中,運動中發生意外的事件並不罕見,這類猝死也叫做運動性猝死,指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後24小時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意外死亡。
根據病因,猝死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之分,其中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約佔80%。
心源性猝死是指突然發生因心臟原因的死亡,急性症狀發生1小時內,佔冠心病死亡人數的50%以上,佔總死亡人數的15%-20%,中國的心源性猝死患者每年超過100萬。
臨牀發現,男性、冠心病、擴張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及有遺傳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患者都屬於心源性猝死的高風險人羣。
此外,發生過心臟停跳被搶救過來的人,猝死風險也比普通人要高得多。
猝死的典型症狀爲突發意識喪失,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抽搐、皮膚蒼白髮紺、大小便失禁,並迅速發生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多數患者猝死前沒有預警症狀,部分患者猝死前數天或數月會出現氣短、胸悶、胸痛、疲勞、乏力、心悸等非特異性症狀。
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及時就診。工作再忙,每年也應做一次體檢,包括查體、心電圖、胸部CT、腹部及頸動脈B超、血常規生化等。
心臟驟停後,抓住黃金4分鐘急救
對於心源性猝死的現場救治,主要包括心肺復甦(CPR)和自動體外除顫(AED)。對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是爭分奪秒的,一旦發生應立即進行CPR和除顫。
心臟驟停每延誤1分鐘,成功率下降10%。心臟驟停後的4分鐘被稱爲“黃金4分鐘”,但急救車通常無法在這4分鐘內趕到患者身邊,這就要靠患者周圍的人進行施救,所以心肺復甦十分必要。
來源: 福建衛生報、上觀新聞、亞洲羽毛球聯合會及印尼羽協、廣州日報、中國新聞網、新京報、生命時報、新聞晨報
編輯:謝蘇斌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衆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