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沒調 北市裡長爭取建設費

北市議會民政委員會上午討論議員提案。記者楊正海/攝影

北市「裡鄰建設服務經費」基本額從民國98年至今未調整,基層里長多反應經費嚴重不足,議員建請市府將每年30萬元的「地板」提高,並縮小各里落差。民政局長陳永德指已規畫好,但可能排擠其他預算,將報市府同意。

裡鄰建設經費每裡1年以30萬爲基礎,依人口、土地面積及公告現值等,列出級距加碼,北市議會民政委員會昨討論議員柳採葳提案,柳指出,依主計處110年基期,從98年1月到今年3月,通膨超過2成,里長大多反應經費嚴重不足。

柳採葳指,民政局110年、113年、114年分別提出增加及調整加碼機制,但至今北市456裡中,有136裡不符加碼標準,僅領到基礎30萬元,且最高裡與最低裡相差8.5倍,應降低各里落差。

議會民政委員會召集人鍾佩玲表示,之前有訂「天花板」,以1萬多人的裡來說,上限是40萬,民政局之前把級距和上限都做了調整,目前最高可領到50萬,但現在希望是調高30萬的「地板」,因爲已經很多里長、議員反應,這筆經費基礎已10幾年沒有調整,應滾動調整,請市府研議辦理。

大安區臥龍裡長邱奕承表示,調整的標準,應增其他選項,例如裡內有配合辦理一些「專案」,應列入提高經費名單,較具彈性;也有里長說,雖然裡內的經費已經調至30萬以上,但希望覈銷的文書作業能簡化一點。

也有議員認爲,應把經費基礎從30萬元調高至35至40萬元,民政局表示,級距是根據人口、面積,例如士林北投多山,面積遼闊,里長要上山、下山跑,公告現值是考量里長辦公室租金,北市目前正在概編明年預算。

新北市各里建設服務費去年改採9級,依人口分配60至100萬元,但全市各里人口、面積差距大,民代質疑不合理,主張再調整。民政局表示,希望讓資源配置更貼近需求,正滾動檢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