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億斤的增糧密碼·系列訪談|韓曉增:護好黑土地 增產築根基
◎開欄的話
2024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首次邁上1600億斤新臺階,實現“21連豐”,糧食總產量、淨增量均居全國第一,連續15年領跑全國。1600億斤的背後,不僅僅是一串數字的躍升,更是黑龍江人民不懈努力、勇於創新的生動寫照。黑龍江日報·黑土優品工作室特別策劃推出《1600億斤的增糧密碼》系列訪談節目,我們將通過一系列深入訪談,揭秘1600億斤的“增糧密碼”。
□本報記者 樑金池
本期嘉賓:韓曉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專家。
記者:“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1600億斤的增糧密碼之一就是良田。目前全省因地制宜推廣以秸稈還田爲核心的黑土地保護旱田“龍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這兩種模式均被列爲全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據我們瞭解,“龍江模式”這一概念是您在2021年集成多種技術模式首次提出的。在1600億斤背後,“龍江模式”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韓曉增:耕地是糧食生產中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我省黑土地面積是1.56億畝,佔全國黑土地的面積的56.1%,這就賦予我們在糧食安全和黑土地保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近些年來,省委省政府把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當成一個政治任務來抓,成效非常顯著。在糧食生產方面,黑土地爲我省糧食生產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省在黑土地保護方面,採用了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統籌,用和養結合,綜合運用了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生物措施,保護黑土地的黑土層和保護黑土地黑土層裡面的有機質不降低。在這個過程中,我省採用的核心技術主要是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以此達到產能提升、保護黑土地的目的,最終實現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目標。
記者: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有個突出特點,就是因地制宜。在因地制宜方面我們有哪些做法?
韓曉增:“龍江模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地制宜、綜合施策。我們把黑龍江省基本上分成三個類型區:第一個類型區是黑龍江省西部,就是大慶、齊齊哈爾這一帶,此處問題是乾旱風沙,我們在這個地區採用保護性耕作,主要是免耕和秸稈覆蓋,解決保護黑土地的問題。第二個類型區在我省中部,就是從哈爾濱到綏化、北安再到嫩江一線,這屬於條帶黑土,主要工作是保護黑土層。第三個類型區是在三江平原,這裡的問題是土壤冷涼、低窪易澇,我們實行的措施主要是提升耕地產能。
記者:您致力於黑土地保護利用已經有四十多年,最近幾年您和團隊在黑河市愛輝區建立了一個國家和省級農業項目成果統籌示範基地,請您給我們講一講這個基地和愛輝模式。
韓曉增:愛輝模式的核心主要體現在統籌成果。我省每年接受來自中央單位、省直單位以及基層單位的技術成果是很多的,那麼這些技術成果如何把它協調起來發揮重要作用,就是我們愛輝模式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比方說在黑土地保護過程中,我們有很多黑土地保護和地力提升的技術,同時也有好的作物品種,還有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的技術,這些技術如果要碎片化實施,對糧食生產就展示不出來綜合效果。所以我們團隊把這些碎片化的成果集成起來,設立一個示範區,第一步是在每年秋天實施黑土地保護,主要是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耕地深鬆深翻,把秸稈和有機肥都融入到黑土層當中,使黑土層的有機質增加,地力提升。第二步是採用優良品種。第三步是設計一個合理的施肥方案,再加上病蟲草害防治。最後是田間管理。我們把它總結爲“四精”,就是精細播種、精量施肥、精確施藥、精準管理。這一過程中,我們把所有合適的研究成果都統籌到農業生產當中,以獲得理想的增糧效果。
記者:2024年愛輝模式的增糧效果怎麼樣?
韓曉增:愛輝模式就是爲協同實現黑土地保護、地力提升、糧食增產、農民增收4個目標而提供系統解決生產問題的完整方案,從2019年開始實施。我們首先建立了一個千畝示範區,糧食增產達到了15%以上。最近一兩年在黑河市愛輝區推廣面積達到了50%以上,在大面積推廣過程中,與其它地塊相比,普遍增產都能達到10%以上。
記者:如您所說,愛輝模式增糧效果十分明顯,您團隊接下來的計劃是怎樣的?
韓曉增:我們計劃由愛輝區輻射到黑河全域,進而再輻射黑龍江省同類地區,最後在東北地區適應這個技術模式的地區都能夠加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