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研究「幸福在年收200萬就達頂點」,為何兩年前被推翻?
圖/pixabay
作者:佐藤一磨
有錢就能得到幸福嗎?第一個主題直接就是「金錢與幸福」。
有沒有錢,與我們的生活有很深的關聯,會很自然地對幸福帶來莫大的影響。如果沒有錢,食衣往行無法隨心所欲,想必很難真切感受到幸福,反之,如果有足夠的錢,能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過奢侈的生活,任誰也會真切感受到幸福吧。
雖然明白似乎有「有錢=幸福」這樣的關係存在,但冷靜思考後,腦中會浮現幾個疑問。
首先,要有多少錢纔會真切感受到幸福呢?以年收來看,是五百萬日圓,還是一千萬日圓(約新臺幣208.36萬元)呢?
此外,擁有(或是能賺到)的錢增加愈多,幸福也會等比增加嗎?如果這個關係成立的話,可想而知,富裕階層的幸福度肯定相當高。
本章想回答金錢與幸福相關的疑問。
幸福在一千萬日圓年收達到頂點
關於年收與幸福度,有兩位研究者於二○一○年公開一份很有名的論文 。
其中一名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名譽教授丹尼爾.康納曼,他在二○○二年開創行爲經濟學,因這項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位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安格斯.迪頓(Angus Stewart Deaton)教授,他也因爲進行「消費、貧困、福利」相關的分析有所貢獻,而在二○一五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的分析結果,非常耐人尋味。
他們採用美國蓋洛普公司以一千名美國居居爲對象展開的調查,來分析年收與幸福度的關係。結果得知「年收介於六萬~九萬美元(約八百四十萬~一千兩百六十萬日圓),幸福度會持續上升,但超過這個數字後,幸福度就不會再上升」。
在他們的研究中,以幾個不同的範圍來測量年收,結果顯示,一旦超過六萬~九萬美元的這個年收範圍,幸福度便不會再提升。附帶一提,九萬美元以上的年收範圍,包含了九萬~十二萬美元(約一千兩百六十萬~一千六百八十萬日圓),以及十二萬美元以上,其作爲分析對象的樣本相當豐富。
康納曼名譽教授等人的分析結果,傳達了「想要變得幸福,只要能賺到七萬五千美元(六萬美元~九萬美元的中間值)就行了」這樣的明確訊息,對之後的研究帶來很大的影響。
說到七萬五千美元,以現今的匯率來看,大約是一千萬日圓。根據國稅廳的《民間薪資實態統計調查》(二○二一年),年收介於一千萬~一千五百萬日圓薪資所得者僅佔全體日本人的3.5%,確實給人一種有錢人的印象。因此,如果說「只要努力賺到年收一千萬日圓,就能得到幸福」,感覺應該能接受對吧。
然而,這個研究結果日後被推翻。
根據最新的研究,愈有錢,幸福度也愈高
在二○二三年,也就是康納曼名譽教授與迪頓教授推出那項研究的十三年後,康納曼名譽教授與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馬休.基林斯沃(Matthew A. Killingsworth)高級研究員以及賓州大學的芭芭拉.梅勒斯(Barbara Mellers)教授,一同發表了新的研究 。附帶一提,他們使用的數據資料是以三萬三千三百九十一名有工作的美國居民爲對象所做的調查。
在這項研究中也關注到年收與幸福度的關係,但得到和之前不同的結論。
他們的結論說得極端一點,意思就是「年收達七萬五千美元(約新臺幣226.47萬元)以上,幸福度仍會繼續提升」。
更正確來說,把人們分成幸福度低的族羣與幸福度高的族羣來進行分析的結果,得知在幸福度低的族羣中,年收與幸福度的關係在達到一定的數字後,便已達到頂點,但在幸福度高的族羣裡,隨着年收的增加,幸福度提升的傾向會顯得更明顯,這就是研究的結果。在幸福度高的族羣裡,一旦年收達十萬美元(約一千四百萬日圓)以上後,幸福度的提升會加速,這個結果很耐人尋味。
在二○二三年做的研究中,分成幸福度低的族羣和幸福度高的族羣來進行分析,這就是它得到全新結論的原因。
其實近年來漸漸透過研究得知,在幸福度低的族羣與幸福度高的族羣之間,像學歷、健康、就業狀態等各種主要因素的影響,逐漸不同以往,康納曼名譽教授等人的研究也可說是這種情勢下的呈現 。
不管怎樣,最新的研究結果表示「愈有錢愈幸福」。
這個結果帶來什麼啓發呢?
所得落差會造成幸福度的落差嗎?
「愈有錢有幸福」,意謂着社會一部分的富裕階層真切感受到很高的幸福度,至於其他人則相對幸福度較低。如果社會整體的所得落差大,則幸福度的落差很可能也會變大。
在我們所處的資本主義經濟下,是以競爭爲前提,會產生所得的落差也是無法避免的事。不過,當所得與幸福度產生連動反應時,有很大的所得落差存在,恐怕就會造成幸福度的落差。
當然了,如果說「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果」,那也就沒什麼好討論了,不過,當有嚴重的落差存在時,總需要採取因應措施吧。在這方面,政府的所得重新分配政策相當重要,必須對所得落差採取適當的因應之道。
附帶一提,看所得落差的現狀會發現,美國從二○○○年代之後所得落差不斷擴大(圖1)。所得落差是以吉尼係數這種指標來測量,它的數值爲0~1,愈接近0,所得落差愈小,愈接近1,則所得落差愈大。
美國二○○四年的吉尼係數爲0.360,二○一○年爲0.380,而二○一八年爲0.393,不斷攀升。美國是個比日本還要嚴重的所得落差社會,很可能在連動效應下,幸福度也產生落差。
相對於此,日本的所得落差又是如何呢?看圖1的吉尼係數會發現,二○一五年到二○一八年這段時間,所得落差緩緩下降。二○一五年的吉尼係數爲0.339,二○一八年爲0.334,有下降的趨勢。正好與美國相反。日本有一段時期,所得落差的擴大引來許多關注,但這樣的傾向可以說正逐漸淡化中。
這樣的所得落差縮小,有可能會促成幸福度落差的縮小,是令人高興的事。不過,新冠疫情發生後的情況仍舊未明,必須持續關注。
即使經濟成長,幸福度一樣沒提升
接下來想看的是國家層級的金錢與幸福的關係。
說到國家層級的代表性經濟指標,非GDP(國內生產毛額)莫屬。GDP如果隨時間持續擴大,國家整體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就意謂着經濟成長。當所得隨着經濟成長而增加時,國民就能購買各種東西,也能去遠方旅行。此外,生活上也會更從容,能更留意自己的健康,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
因此,經濟成長讓人們變得幸福,這是很自然的想法。
然而,若翻閱過去的研究,會得知一個意外的結果。其實「經濟成長與幸福度沒有關聯」。
關於經濟成長與幸福度的關係,過去做過各種研究。當中特別受矚目的,是南加州大學的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A. Easterlin)教授於一九七四年發表的論文 。
他在論文中闡明「即使一個國家經濟成長,但一樣不會促成人們幸福度的提升」。
經濟成長理應給人們帶來許多好處,但實際上並不會帶來幸福,這個反論的結果,人稱「伊斯特林悖論」。
此外,伊斯特林教授採用的是美國的數據資料,而在日本,則是有大阪大學的大竹文雄教授等人的研究,採用日本數據資料的分析 。在這項研究中,對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九八年的這四十年間,日本的實質GDP與身爲幸福度指標之一的生活滿意度的關係展開驗證。
這項分析也證明了「即使GDP上升,生活滿意度也不會提升」。
此外,生活滿意度是用五個階段來測量生活全面的滿意度,與幸福度一樣被視爲幸福的指標,許多學術研究都會使用。
因爲與他人比較,幸福度也跟着改變的原因
爲什麼明明經濟成長了,但幸福度卻不見提升呢?
這有許多說法,其中一項說法指出「要是不光只有自己,而是大家都一起變得豐足,就無法真切感受到幸福」。
它的結構如下。當所得提升時,生活水準提升也會提高幸福度。而「自己的所得比周遭人都來得高」的這份優越感,發揮了另一種效果,扮演了提升幸福度的角色。
舉例來說,原本過去月薪二十萬日圓的人,因爲高升而月薪變成三十萬日圓時,幸福度就會提升。而當他知道許多同學的月薪都還在二十萬日圓時,自己月薪提高所帶來的滿足感會更加提升。但要是知道同學們其實也都高升,平均月薪爲四十萬時,高升或月薪增加所帶來的喜悅恐怕便會馬上煙消霧散。
就像這樣,「與周遭人比較,自己是什麼地位」,會對幸福度帶來很大的影響,這稱作相對所得假說(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在這個與其他人一同生活的人類社會下,與其他人相比,自己的地位究竟是高還是低,是人們很關心的重點,也會對幸福帶來很深的影響。
當我們以相對所得假說的觀點來思考經濟成長的效果時,如果不光只有自己,而是整個社會的所得都提升,則所得增加的效果就會淡化。如果這種相對所得的效果強烈,則就算社會整體的所得水準隨着經濟成長而提升,也會出現難以真切感受到幸福的情況。
「我比其他人賺得更多」
「我的生活過得比其他人好」
與其他人比較時產生的相對地位,會對幸福帶來不容輕忽的影響,而從中感受到人們的罪業深重。
經濟成長,造成孩子的幸福度下降
一直都有人說「經濟成長與幸福度無關」,但其實只要改變觀點,也會發現經濟成長對幸福度造成明確影響的案例。
那就是對孩子的影響。
自從有了「伊斯特林悖論」後,便開始針對經濟成長與幸福度的關係展開各種分析,但當中許多采用的都是成年男女的幸福度。其背後是因爲數據資料的限制,許多數據資料只能調查成人的幸福度。但近年來,會連同孩子的幸福度也一同調查的資料逐漸增加,連經濟成長對孩子幸福度的影響也得以展開分析。
驗證經濟成長對孩子的幸福所帶來的影響後,意外得知「孩子的幸福度會因爲經濟成長而降低」。
進行這項分析的是韓國高麗大學的羅伯特.蘭德弗教授等人,他們採用二○一八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對十五歲的孩子整體生活的滿意度與經濟成長的關係進行分析 。
分析的結果得知,人均GDP愈高的國家,孩子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愈低。根據他們的計算,如果人均GDP增加爲兩倍時,整體生活的滿意度會降低48%左右。此外,人均GDP愈高的國家,孩子喜悅和安心的正面情感愈低,悲傷和憤怒等負面情感愈高。
這些結果顯示,「經濟成長未必會造就出孩子的幸福」。
這結果很令人震驚,但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事態呢?其實其背後存在的結構,是經濟成長爲孩子帶來的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中,負面影響勝出。
說到經濟成長帶來的正面影響,那就是生活水平提升。
因爲經濟成長,父母的所得提高,伴隨着孩子的食衣住行品質也跟着改善。這會促成孩子健康狀態的提升。此外,在經濟上有餘力,學習和接受更高教育的機會也隨之增加。而全體國民若因爲經濟成長而變得富足,則因爲貧窮而被捲入犯罪中的比例也會跟着降低。就像這樣,經濟成長給孩子帶來許多好處。
而相對於此,經濟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從幼年時期便投入學習的時間增加。
伴隨着經濟成長,社會上需要擁有更高技能的人材。因爲經濟成長,產業會由第一級、第二級產業轉移,像金融和IT這種以服務業爲主的第三級產業的比例將會更加提高,所以會要求得具備更高級的知識和思考力。近年來,就像「數理、資料科學、AI」的重要性日漸攀升一樣,人們要求得具備的技能也明顯比以前提高許多。這些技能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具備,必須很早就開始逐步累積各類知識。
結果造成孩子從幼年期就開始持續學習顯得格外重要,用來學習的時間因此不斷增加。當用來學習的時間過多時,恐怕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健康惡化以及幸福度降低。當然了,當中也有適合學習,能承受各種學習以及長時間讀書的孩子,但就整體來看,孩子容易疲乏,觀察出有幸福度下滑的傾向。
關於這點,蘭德弗教授等人針對孩子們面對的學習狀況與整體生活的滿意度關係進行分析的結果,得知在PISA下實施測驗的分數愈高,或是學生們在學校的相互競爭意識愈強,整體生活的滿意度就愈低。此外,若以統計方法來調整孩子們面對的學習狀況影響,則經濟成長的負面影響會減少一半左右。
這項結果顯示,經濟成長帶來的教育狀況不同,是造成孩子生活滿意度下滑的重要原因。
就像之前的討論所示,經濟成長未必會促成孩子的幸福。
經濟成長確實爲孩子帶來許多好處,但爲了在這樣的社會中維持豐足的生活,用來學習的時間也得大幅增加,這造成孩子們的幸福度下滑。
這可說是因爲國家變富裕而產生的新課題。
而韓國現在正面臨這個課題。韓國自二○○○年後,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3.8%左右,國家整體變得富裕。但考試的競爭激烈,孩子們必須投注很多時間在學習上 。
而這次介紹的論文,是根據全球孩童的數據資料作成,作者蘭德弗教授住在韓國,也許是看了韓國的孩童面對的現狀,纔想到要寫這篇論文吧。
歸納
本章介紹了「金錢與幸福」相關的各種研究。將內容要點歸納如下。
①在過去的研究中指出,年收約七萬五千美元(約一千萬日圓),幸福度就會達到頂點,就算年收再繼續增加,幸福度也不會提升。
②但在二○二三年公開的研究中得知,隨着年收增加,幸福度仍會繼續增加。
③以國家的層級來看,經濟成長與幸福度無關。
④然而,如果看對孩子的影響,會知道經濟成長造成孩子的幸福度下滑。其背後是因爲隨着經濟成長,孩子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增加,就此感到疲乏,因而產生影響。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的《錢買得到幸福嗎?:關於金錢,殘酷無情的實話經濟學》
作者:佐藤一磨
1982年生。
拓殖大學政經學院教授。
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院畢業、同一所大學商學研究科後期博士課程學分修畢,商學博士。
待過外資經營顧問公司、明海大學,從2016年起,擔任拓殖大學政經學院副教授,2023年起升任教授。
專攻勞動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幸福經濟學。
已婚,育有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