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汽車關稅敲定,德國車企進入“比慘時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賴鎮桃報道

德系車“三巨頭”交出了慘淡的半年報後,苦日子似乎還遠未到頭。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奔馳淨利潤同比暴跌一半以上,公司CEO直言“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艱鉅”。大衆上半年稅後利潤同比大減38.3%,半年內更三度下調全年業績預期。寶馬算是德系“三巨頭”裡受“輕傷”的,但上半年稅後淨利也同比下滑29%。

至於爲何落入如此艱難處境,關稅問題儼然成爲各大車企的衆矢之的。據新華社援引媒體報道,受美國關稅政策等因素影響,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今年的現金流或將合計減少約100億歐元。

儘管美歐在7月底達成貿易協議,宣佈歐盟輸美汽車關稅下調至15%,但當地時間8月7日,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發佈聲明稱,當前美國對歐洲汽車仍在以27.5%徵稅。

銷量和營收承壓,是關稅衝擊最直觀的表現,但其對德國汽車業的重挫遠不止於利潤表——算短期賬,爲了應對關稅不得不做的供應鏈重組,是車企平白無故要付出的額外成本;算長期賬,車企一旦屈服於美國壓力,將汽車產線從歐洲遷往美國,隨之而來的產業外流、工人就業都是問題。

“沙子進入變速箱”

據央視新聞報道,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已與歐盟達成新貿易協議,對歐盟輸美商品徵收15%的關稅。其中,歐盟出口美國的汽車關稅也從27.5%降至15%。

對此,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份協議緩解了“近幾個月來圍繞跨大西洋貿易關係的強烈不確定性”,“原則上”歡迎該協議。但是,15%的汽車關稅,仍然遠高於特朗普重回白宮前的2.5%,因而ACEA也抨擊美國關稅將“繼續對歐盟的工業產生負面影響”。

德國則身處美歐汽車關稅風暴的中心。每年歐盟對美的汽車出口裡,德系車常年居於首位。美國也是德國汽車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24年的數據顯示,美國佔德國汽車出口總量的13.1%,明顯高於英國(11.3%)和法國(7.4%)。

雖然美歐達成協議,避免特朗普政府此前威脅的30%關稅這一最壞結果,但是有媒體形容美國加稅對德國汽車行業來說就像“沙子進入了變速箱”。

一方面,15%的稅率,對德國汽車業來說尚且稱不上致命打擊。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謝安康告訴記者,去年,美國進口了約801萬輛汽車,其中德國車只有約44.7萬輛,佔比不到6%,遠低於墨西哥、韓國、日本和加拿大。但如果看貿易額,美國去年進口價值2433億美元的汽車,德國車的進口額就達到248億美元,所佔比重超過10%,反映出德國出口美國還是以中高端車型爲主。

“德國出口至美國的汽車裡,以豪華車居多,單價普遍偏高,豪華車的利潤空間本來就大,所以15%的關稅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現代中國學院客座研究員史世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同時,不少德系車企的海外佈局,也爲抵擋關稅風暴提供了一點緩衝。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陳瑋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型SUV的主要消費市場在美國,而不是歐洲,所以不少德系車企已經將這個車型的生產放到了美國。便宜的車型也基本在北美生產,大衆在美國的銷量約有90%是北美本土生產的。所以,歐洲出口到美國的基本都是豪華車,利潤空間足夠大,美國對歐盟15%的汽車關稅不算重大打擊。

但另一方面,幾乎各家德系車企都要吞下關稅的苦果,只是程度輕重有別。

壓力最大的,當屬沒有美國工廠的奧迪、保時捷。不久前,奧迪全面下調全年營收預期,利潤率也下修了2個百分點。Warburg Research分析師Fabio Hoelscher就指出,若15%關稅成爲常態,奧迪將處於競爭劣勢,因爲其主要對手在美國擁有更多的在地生產基地。原本奧迪在墨西哥設有工廠,主要利用美加墨協定的稅率優惠向美國出口,但現在美國“一視同仁”對墨西哥加徵25%的汽車關稅,奧迪還是難逃關稅重負。

大衆旗下的另一大豪車品牌保時捷,在美銷售的車全都是德國製造,自然也要揹負鉅額關稅賬單——上半年,保時捷因關稅額外支出約4億歐元,淨利潤同比跳水66.6%。

奔馳已經在美國阿拉巴馬州設有工廠,在美銷售的近一半汽車都能實現本土組裝。

寶馬是德系“三巨頭”裡在美本土化程度最高的,其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斯帕坦堡工廠,是寶馬在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不僅穩定支撐寶馬在美國的銷售訂單,還有約一半的汽車從美國工廠運往全球120多個國家。所以,特朗普不時對歐盟揮舞關稅大棒,寶馬錶現出來的態度都不慌不忙,還是德國車企裡爲數不多沒有下調全年營收預期的。

不過,在美設廠也不意味着能從關稅漩渦中全身而退,這些車企要承受的是另一種風險。

美國製造的煩惱

在美國政府的關稅威脅下,不少德系車企都透露出計劃擴大在美投資、新建工廠和產線的消息。

據中新網5月底報道,奔馳此前表示,將從2027年開始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工廠生產GLC SUV;寶馬正在考慮增加其美國斯帕坦堡工廠的班次;大衆旗下的奧迪計劃在美國生產部分車型。

史世偉向記者分析,德國車企面對關稅,最直接的應對策略就是加大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寶馬、大衆等車企在美的製造基地已經比較成熟了,擴大產線的問題不大,但是奧迪等車企要在美國新建工廠,則至少要耗費幾年時間。屆時美國政府換屆可能會有一定的政策不確定性,但加快製造業迴流、促進美國再工業化,基本成爲美國政界的共識。所以總體而言,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的大趨勢預計不會有太大變化。

然而,押注美國、把生產轉向大西洋的彼岸,也還是要付出一定代價。

首先是進口零部件的關稅負擔。謝安康指出,美國汽車生產大量依賴進口零部件,但特朗普政府對全球鋼鋁產品加徵50%的關稅,對全球加徵25%的汽車零部件關稅,已經大幅推高美國製造的成本。

據央視新聞援引美國汽車研究中心數據,美國對外加徵25%的零部件關稅政策,將導致所有美國汽車製造商的成本增加1077億美元。

其次,打上美國製造的汽車出口到其他國家,也有可能遭遇關稅的門檻。奔馳在阿拉巴馬州塔斯卡盧薩工廠生產的汽車,約有三分之二出口到國外。今年以來,中國市場佔奔馳全球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左右,部分汽車正來自於美國工廠,但是中美關稅不確定性,也給奔馳的對華出口覆上陰影。

從德國視角看,車企在被迫增加在美投資和生產的另一面,則是收縮歐洲本土的產能。​去年以來,大衆、採埃孚、博世等德國車企和零部件巨頭已經紛紛宣佈關閉德國部分工廠、揮動裁員大刀。這一進程可能還會加快。近幾個月,奧迪宣佈,確認將於2029年前在德國裁減約7500個工作崗位,以降低成本並提高競爭力。大衆集團此前宣佈計劃在德國裁員3.5萬人,保時捷計劃裁減1900個崗位,奔馳則計劃在2027年前削減數千個工作崗位。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的主管Ferdinand Dudenhoeffer認爲,已經面臨艱鉅挑戰的歐洲汽車工廠“將不得不減產”,僅在德國,就可能影響多達7萬個工作崗位。

在此之外,德國車企的電動化轉型步伐,也有可能會被美國的關稅政策所打亂。“德國車企應對關稅的另一重策略,就是加快新車型的研發,畢竟要漲價轉移關稅成本,最能讓消費者接受的方式還是推出新車型。但特朗普政府力推傳統能源,取消了大量電動汽車補貼,美國市場預計還是燃油車的天下。德國車企要爭取美國消費者,則必然要在傳統燃油車領域繼續發力,改進發動機性能、碳排量等,這是德國車的傳統優勢。但無形之中,進一步向燃油車傾斜研發,也會讓德國車企的新能源轉型之路更加漫長,在和中國電動車的競爭中更爲被動。”史世偉指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謝安康爲化名。實習生鄧芷琪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