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堅守“環衛工人就餐半價”承諾

通訊員 李小燕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毛濃曦

走進清晨的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店頭鎮西域宮蘭州牛肉拉麪館,許多忙完工作的環衛工圍坐在一起等餐。店主馬得成掀開熱氣騰騰的湯鍋,將熬了整夜的牛骨湯舀進裝了面的瓷碗,再端到桌前,像招呼老熟人一樣和環衛工寒暄。

店門口,“環衛工人就餐半價”的橫幅十分醒目。從2014年營業第一天開始,馬得成將這個愛心承諾堅持了十餘年,溫暖了小鎮民衆的心。

十二年堅守一碗麪

14歲離鄉學藝,馬得成從甘肅農村輾轉到浙江溫嶺,學做牛肉拉麪的同時也學經營之道。隨後,他在當地盤了一家麪館,自己當起了店主。2014年,馬得成來到黃陵縣店頭鎮開店,第一天便掛上了“環衛工人就餐半價”的橫幅。口口相傳之下,周邊的環衛工都被吸引過來用餐。

麪館的生意好,不只是因爲價格便宜,更是因爲誠信。爲了保證品質,馬得成堅持手工製作,選料嚴格把關,牛肉都是蘭州冷鏈直送。新鮮的牛肉和牛骨,文火慢燉8小時,熬製出醇厚香濃的湯底;麪粉選用當地優質高筋粉,經過反覆揉、摔、抻,讓麪條筋道爽滑。

開店12年來,牛肉等原料的價格一路上漲,麪館原本的定價就比較低,但馬得成也堅持不漲價,環衛工花5元就能吃上一大碗牛肉麪。“幹這份工作的年齡都比較大,挺不容易的。每天天不亮就開始清掃街道,經常是風吹日曬,我就想用一碗熱面表達敬意和關心。”馬得成說,只要店不關,就把這件事一直做下去。

馬得成雖然只有34歲,憑藉近20年的經商經驗和親和的爲人,熟絡的顧客都親切地叫他“老馬”。“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誠信。利潤少一點沒關係,只要他們吃得好,我就滿足了。”老馬因大家吃得舒心而開心。

爲更多戶外勞動者提供便利

這些年,麪館裡發生了許多感人的事。有段時間,馬得成留意到環衛工李大爺很少來店裡吃麪,一次在街道上偶遇,問及原因,李大爺說:“你背井離鄉來這兒賺點錢,不容易,老給我們算這麼便宜,你能賺個啥!都不好意思常去店裡。”聽了這話,馬得成立即寬慰李大爺不用多慮,還特意叮囑店員,把老年人吃的飯菜口感做得更細軟、清淡些。

冬天,馬得成看到環衛工在店外哈着白氣、啃着冷饅頭,怪心疼的。他立即在店裡擺出凳子讓他們歇腳,接上熱水、加熱飯菜、拿出應急用藥忙個不停。自那以後,不只環衛工,出租車司機、交警、城管、外賣員等戶外勞動者都可以到店裡歇腳,享受免費的便利服務。

十多年的堅守,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拉麪,成爲小鎮最溫暖的風景線,老馬的門店還獲得了“工會愛心驛站”“石榴籽之家”等稱號。受老馬的影響,與他做了6年鄰居的“老碗麪”麪館的店主,也對環衛工、殘疾人、退伍軍人等羣體給出就餐半價的優惠。老馬儼然成了店頭鎮生意人的模範。

組建愛心拉麪隊馳援震區

馬得成不僅爲人誠信、善良,更有擔當和大愛。

2023年12月18日,甘肅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當晚,馬得成便和十多位甘肅老鄉商議,組建“愛心拉麪隊”賑災。他將拉麪館暫停營業,給員工放了一個月假,貼出公告:“我的家鄉地震了,我要回去支援。”

天一亮,馬得成和同鄉們便採購了大口鍋、和麪機、麪粉、飯盒、饅頭等物資。準備好新鮮宰殺的牛肉後,他們開着三輛小車,滿載着物資星夜兼程,在12月19日就趕到積石山縣韓陝家村。

“只想在災區民衆最需要的時候,做碗熱騰騰的拉麪給他們吃。”顧不上長途奔波的疲憊,大家立刻搭起棚子、支起爐竈,揉麪、煮肉、熬湯,分工有序。從早上8點燒水起鍋,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就這樣連着幹了十多天。快要離開村子前,大夥兒還湊了兩萬多元,給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十餘戶人家捐款。

一個多月後,老馬的拉麪館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小鎮居民們得知他在地震中的善舉後,更加敬佩他,也更願意來店裡吃麪。一碗拉麪,承載着馬得成誠信經營的初心和扶弱濟困的善意;從街頭善舉到千里馳援,抻開的是麪條,拉長的是大愛。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