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最需改善人行道 臺中佔8條 預計2年改善

臺中市部分人行道上有變電箱、消防栓等障礙物,不好行走。本報資料照片

內政部推出街道醫生計劃,全民票選10大最需改善人行道,臺中佔了8條,市議員批評市府改善人行道只依靠中央補助,不肯自己增加預算,欠缺全面改善決心,要求儘速規畫。市府迴應,已全面盤點,着手逐步改善,預計花2年完成。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今年讓民衆票選全臺10大最需改善人行道,前4名都在臺中,包含烏日區中華路、南屯區惠中路三段、大墩十一街等路段,前10名中8名在臺中。建設局當時表示,市民投票非常踊躍,市府會啓動改善事宜,依現況檢討。

民進黨議員陳淑華指出,臺中人行道問題主要是過於狹窄,許多變電箱、消防栓佔據路中,不平、破損等狀況未時修復,纔在10大爛人行道獨佔8條。

近年臺中市改善人行道計劃的經費多來自內政部國土署,中央近4年補助400億元,包含臺灣大道、忠明路等等,但陳淑華認爲改善有限;市長盧秀燕2年前宣稱不須編列專案預算改善人行道,建設局內原有預算已足夠,事實證明是政策錯誤。

陳淑華等議員要求,市府調查全市人行道現況,排出改善的優先順序;除現有人行道,也應盤點尚未建置人行道但有需求的路段,並提出具體建設時程,加速在盧秀燕市長任內完成。

國民黨議員邱愛珊指出,豐原國民運動中心啓用與豐富專案進駐後,主要幹道豐原大道人潮日漸增加,但部分路段人行道多年未整修,路面高低不平,路中還有隆起的樹根或破裂地磚,對長者、輪椅族與嬰幼兒推車極不友善,市府不能只鋪地磚,應真正改善問題。

建設局長陳大田表示,臺中市府向中央爭取4年400億元改善人行道經費遠超其他縣市,已經改善近200公里的人行道,也設置路口行穿線、停等區與庇護島等行人禮讓設施;重劃區等新興都市區域都成立專案小組,設計符合人本交通的人行道。

陳大田說,早年建置人行道過於重視綠化,種植黑板樹導致不好走,現在有2大改善方向,一是整理樹種逐年汰換,二是更換變電箱與消防栓位置等。初步盤點,2023年至今改善300處,後續按順序,2年完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