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仲介費是校正回歸?房仲曝實際情況:犧牲專業換低價、求快不求好
房市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新聞,有一家仲介業者打出「0.6%仲介費」的破盤價格,希望吸引更多買賣雙方委託成交。
在不景氣的環境下,我懂這對多數買賣方來說,是個開心的消息,感覺離房價降低更近了,或是賣房賺價差可以省成本了,這看似是讓利、是誠意;但對我而言,卻不是那麼樂觀。
不是因爲貪心想賺多,或是哄擡房價,不是我反對讓利,也不是不理解景氣壓力,而是我明白真正決定一場房產交易品質的,從來不是仲介費的高低,而是背後服務的價值,以及一整套專業所能守住的風險邊界。
仲介費,從來不是房價的核心問題,只是一個默默揹上罪名的小弟。
有些人習慣將高房價的矛頭指向仲介,但事實上,仲介費用在整體購屋成本中佔比並不是主軸。
導致高房價的關鍵,來自於政策、多層稅制的剝削及轉嫁、貨幣環境與投資行爲,這些結構性的問題,這些並非只是壓低仲介費就能撼動的。
當把佣金壓到只剩0.6%,你以爲是替買方、賣方省到錢了?不,只是換了個方式,把風險、壓力、溝通成本丟回買賣雙方自己身上。
壓縮服務費的結果,最終犧牲的,是買方的帶看品質、賣方的曝光資源、以及彼此交易間應有的保障。
想想看:一個只收0.6% 佣金的仲介,有足夠的資源投放廣告嗎?有時間負擔頻繁瑣碎的社區及商圈詳細解說帶看、議價協調嗎?有餘力進修稅務和房產相關細節嗎?能撐起一套真正保護雙方的調查流程、價值分析與風險揭露嗎?
不,不能。他只會被逼着不斷接案、要快速轉單,要薄利多銷,他沒有金錢、心力、時間,去好好處理每一件買賣。
當專業變成「快消品」,我們失去的,不只是服務品質,更是對整個行業的信任感。
沒人願意做精準廣告,賣方賣得慢了,時間就是錢,損失了持有成本、空屋利息及資金週轉。
沒人願意花時間過濾買方或賣方條件,約了半天根本無效看屋,甚至解約糾紛。
沒人幫你用心談判把價格談到最有利的平衡點,買方沒買到,屋主錯失成交契機。
糾紛、貸款卡關、稅務計算出錯,誰願意扛?
最好的借鏡,也關於我爲什麼創立熊課:過去好幾年,我投入極大心力創立一個叫做「熊課知識平臺」的教育系統,目標是重建房仲的專業信任感。
我相信:一個好的房仲,不該只是達到成交目的,而是協助買方做出理性選擇、幫助賣方保障資產價值的專業角色。
但這樣的專業,從來不是靠運氣、靠天分,而是靠系統化的訓練與持續的進修。
所以我創立了「熊課」,從零開始設計每一堂課程,從稅制解析、估價邏輯、溝通實戰,到實地判斷、履約協助...希望打造出真正值得信賴的房產顧問羣體。
這條路,說實話不好走。創立初期兩年,我投入了六百多萬,賠錢經營了三年,因爲我一直覺得它是一個創作,一個正向的循環,所以就不計得失。
這個藍圖,需要拿其他的收入的不少部分來支撐,說真的,負擔很重,又累。
這三年多期間,我問自己非常多次,真的需要這麼辛苦去完成這個理念嗎?常常想,要不要停下營運這個平臺。
直到有一天,我的夥伴對我說,你沒有理解一個概念,一個關於理念的存活核心:「理念,要有現實支撐,才走得下去。」
價格可以彈性,但價值必須堅持。正因如此,我深知——無論你創造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服務,它必須要有利潤,它才能夠讓這個服務持續下去。
無論你是薄利多銷或什麼都可以,但是絕對不是用這種破盤價,或者是噱頭,或者是價格競爭就可以走短線的。
所以可能大家如果有買過我課程的房仲好友們,會發現我的課程,我不曉得在大家印象中是貴還是便宜,但絕對不會是那種非常之便宜的課程。
因爲我有一定的堅持,也有一定的內容品質。
轉型之後,熊課依然存在、依然爲行業專業做努力。今天提到熊課的故事,就是一個前車之鑑。
0.6%收費不是不行,而是不妥,是他會造成什麼樣的蝴蝶效應。因爲服務跟專業、是充滿心血是值得被尊重的。
這兩年來也有不少一般大衆關注我的 FB 粉絲專頁,在這邊除了分享關於熊課一路以來的故事及面對 0.6% 新聞的想法外,也跟大家聊聊:賺到還是虧了,不能只看表面。
也許你是第一次買賣房屋的民衆,請不要只看費用,請問一問你所委託的對象:他能爲你守住哪些風險?又能爲你的資產爭取到多少價值?
也許你是身處一線的房仲同業,想問你一句:我們能不能一起走一條不靠價格割喉戰成交,而靠專業立足的路?
這篇文章,不是要否定任何選擇,而是想提醒彼此:在一個逐漸失去信任感的市場裡,我們是不是有責任,爲價值找回一點發聲的空間?
◎本文內容已獲 房仲日常 謝濱展-阿濱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