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4秒,寧夏“綠電”閃送湖南
0.0054秒,寧夏“綠電”閃送湖南
800萬千瓦“寧電入湘”工程竣工投產,供電能力達湖南用電負荷的1/6
長沙晚報8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能)20日,寧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簡稱“寧電入湘”工程)竣工投產。這條輸送功率800萬千瓦的“電力高速公路”,送電耗時僅需0.0054秒,每天可向湖南輸送1億千瓦時電量,其供電能力達湖南用電負荷的1/6。
“寧電入湘”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是全國第一條以沙漠、戈壁、荒漠爲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外送特高壓直流通道,線路全長1616公里、總投資281億元。工程於2023年6月開工建設,起於寧夏中衛,途經甘肅、陝西、重慶、湖北,止於湖南衡陽。
“寧電入湘”工程配套建設電源1764萬千瓦,其中新能源1300萬千瓦,包括風電400萬千瓦、光伏發電900萬千瓦。工程新能源裝機佔比超過70%,創下同類工程新高。新能源電量佔比不低於50%,經特高壓“閃送”湖南。
該工程全面投運後,額定最大送電能力達到800萬千瓦,相當於我省第一大火電廠長安益陽電廠裝機容量的2.07倍。這不僅打造了一條能源跨區域調配的“電力高速公路”,更是湖南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引擎。
“‘寧電入湘’工程築牢了湖南能源供應的‘壓艙石’,具有重要意義。”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指出,湖南作爲能源消費大省,能源保供始終是重中之重。“寧電入湘”工程相當於爲湖南額外配備了一座“不佔地”的大型電廠,不僅能有效緩解湖南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供電壓力,更讓湖南在應對極端天氣、保障民生用電與重點產業用電時,多了一份底氣與從容。
不僅如此,從能源結構來看,目前,風、光、水已成爲湖南電力供應主來源。“寧電入湘”工程投產後,新增800萬千瓦綠色電力供應能力,湖南清潔能源佔比實現大幅度躍升。能源結構的革命性改變,意味着近5年來全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4.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
作爲典型的“北電南送”特高壓工程,“寧電入湘”與我國“西電東送”特高壓線路發生11次立體交叉,規模之大在全球屬首次。
這項工程的千里“旅途”中,山嶺路段佔比頗高,機械難以上山、人工作業效率低且風險陡增,曾是橫亙在建設者面前的“硬骨頭”。但難題面前,技術創新給出了“破局答案”。比如,湖南段機械化施工實現革命性突破,塔基機械化組塔率提升至95%,昔日靠人力攀爬的鐵塔,如今在機械臂精準作業下快速成型;架線環節更引入集控可視化牽張設備,“無人放線” 技術讓導線在崇山峻嶺間自主穿梭,既高效又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能源動脈”的延伸之路,不僅與技術突破緊密相關,更與生態環保始終同行:穿越25處生態敏感區、11處水源保護區時,建設者們用細節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秦嶺朱䴉自然保護區,鐵塔披上紅黃警示色,導線密佈防鳥刺;朱䴉繁殖期,全線停工的同時,建設者放棄機械運輸,改用騾馬馱運建材,將施工噪聲嚴控在45分貝以下。那山間迴盪的騾馬蹄聲,彷彿是工程與自然的溫柔對話。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