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吐槽:期刊編輯們,請認真閱讀你們自己制定的投稿指南

本文整理自國外一大學助理教授發表在“timeshighereducation.com”網站上的一篇文章,原文題目是“Journal editors, please read your own author guides”

在十多年來向10多家期刊投稿的經歷中,我很少遇到比我更熟悉其作者指南的期刊編輯。

我之所以在意,是因爲我都認真準備研究,然而每一個小問題都會延遲論文的發表,並耗費我的額外精力。這不僅僅是一個作者的抱怨,當數百萬研究者遇到類似問題時,這些“小問題”將累積成巨大的時間、金錢和壓力成本,而這些問題本可避免。

審稿流程的承諾與現實存在差距

最近,我撰寫了一篇文章,並投給了一家承諾會“加急處理此類型稿件”的期刊:承諾首次審稿僅需兩週。然而,一個月後仍未收到回覆,我主動詢問,得到的迴應卻是:“哦!我們還沒注意到您的投稿,等我們準備好會處理的。”無論是技術故障還是人爲疏忽,期刊顯然未兌現承諾。

類似的“失信”並非個例。我曾指導一名博士生向某期刊的特刊投稿,部分原因是其標明的出版時間與項目進度吻合。然而,出版商將截稿日期延後半年,並將特刊完成時間推遲超過一年。論文最終雖被接收,但整個過程令人抓狂。

其他例子還包括:投稿後才發現期刊已不再接收某類文章、取消了費用減免政策。這些情況凸顯了編輯管理的漏洞。

更諷刺的是,一位編輯曾表示“經過仔細評估後”拒稿,但投稿系統時間戳顯示,該決定從凌晨00:05(打開文件)到00:08(做出決定)僅耗時3分鐘。或許3分鐘足夠判斷,但請別稱爲“仔細評估”。

編輯們,請勿承諾無法兌現的流程。作者的投稿決策和時間投入基於期刊的聲明,若言行不一,無異於虛假宣傳。

格式要求:指南與執行的割裂

我理解投稿需遵循格式規範,因此會仔細研讀期刊的作者指南。但某些編輯要麼不瞭解自己的規則,要麼拒絕遵守。

一位編輯要求我提交不超過125個字的摘要,而指南明確限定爲85個字。

另一位要求刪除行號,但指南寫明“必須添加行號”。

第三位建議將18頁的論文改爲“短篇通訊”,而指南規定短篇通訊不得超過7頁。

此類矛盾將作者置於兩難:據理力爭可能會得罪編輯,妥協修改則需等待後期排版人員要求改回。無論哪種選擇,都導致不必要的溝通和延誤。

編輯們,請熟知並堅守期刊的格式要求——若想調整規則,請先更新作者指南。

投稿系統:意料之外的“陷阱”

即使熟讀指南,每次投稿時我仍會遭遇未提前說明的要求:例如突然需要提交cover letter、標題頁或壓縮數據文件。

我願意提前準備材料,但厭惡在提交時被“突襲”。撰寫論文已足夠艱難,何苦在最後一刻增加新任務?更令人困惑的是,一次投稿中,我填寫所有必填信息並點擊“提交”後,系統顯示“感謝!您的投稿已完成”。一週後卻收到郵件:“您的投稿不完整,缺少必要文件。”

如果文件是必需的,爲何系統不提示?若未提交,爲何允許通過?投稿軟件應爲作者服務,而非製造障礙。

編輯們,請讓投稿系統與作者指南保持一致。這僅是技術適配問題,系統不應提出新要求,而應協助落實已有規則。

無需革命,只需改進

有人呼籲徹底改革學術出版體系,但我認爲更實際的做法是迴歸編輯管理的基本原則:遵守承諾、明確政策、優化技術流程。

當前,投稿過程中的種種“坎坷”讓出版體系陷入負面評價。但只需編輯和期刊團隊做出幾項“隱形改進”——例如確保系統與指南一致、培訓編輯熟悉規則——即可大幅提升效率,無需顛覆性變革。

學術出版的本質是傳遞知識,而非製造障礙。少一些套路,多一份真誠,或許纔是作者們最需要的支持。

文章整理自: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opinion/journal-editors-please-read-your-own-author-guides

醫咖會APP已上線!現在下載醫咖會APP,即可獲取驚喜好禮!

1、在醫咖會APP完成註冊登錄,即可獲得2張基礎課程券!

2、完成職業認證的用戶,在醫咖會APP用1積分即可兌換2025年科研檯曆!

1、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APP

2、在應用商店搜索【醫咖會】進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