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燒麥
前幾天刷視頻刷到董宇輝直播,賣的是蘇州燒麥。可說着說着,就說起了內蒙燒麥。
一向走人文風情儒雅路線的董宇輝對內蒙燒麥開啓了閃電五連鞭,評價包括不限於:
手藝不咋樣的包子;
沒包好的蒸裂開的包子。
可能是言語上不過癮,他還祭出了很多表情。比如這個白眼。
乃悟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一個陝西人爲啥要對內蒙搞地圖炮,要知道由於歷史上多次的走西口,內蒙可是有很多陝西老鄉的。
陝西人司馬遷寫的《史記》,裡面有個詞形容秦地的馬快——探前趹後。人家內蒙人說自己累得不行也有這個“趹”:
差點趹死。
我不知道董宇輝爲啥對內蒙燒麥反應這麼大,盲猜一下也許是歷史上雁行的陝西人口口相傳那邊連包子餃子都做不好?
這種工業地區鄙視農業地區,農業地區鄙視牧業地區的現象其實一直存在,不信大家看看美國東北部的老白人是怎麼調侃南方人的。乃悟想說的是,都21世紀了,這種鄙視鏈沒有任何意義,我可以舉兩個例子。
內蒙煤炭年產量有十幾億噸,400座煤礦中,民企煤礦佔比達75%左右。
2022年初一天清晨,門克慶煤礦綜採一隊開完班前會後,工人們入井交班,大約10點半的時候,操作員出現了一個失誤,在使用聯動功能成組打開液壓支架護幫板時,沒有注意到前面還有一個工友。
那個工友最終犧牲在了這個操作失誤中,然後礦上選擇了瞞報。
事後該礦受到了處罰,不久之後,華爲的內刊上刊登了一則小消息,華爲在門客慶礦建了一個數據中心,在一串複雜的技術介紹後,他們這樣總結,門克慶煤礦將實現對全礦監控的有效管理,並通過智能識別,實現對:
全礦人員各方面的安保管理。
如果你現在去內蒙看一些礦山,會發現他們有無人駕駛的礦車,保障到牙齒的智慧採礦,中間涉及到的技術創新非常多。
第二個例子也是一家內蒙企業。
上個月,麥肯錫聯合世界經濟論壇發佈了新一批的燈塔工廠名單,一共22家燈塔工廠中,有西門子,有施耐德電氣,也有可口可樂。
燈塔工廠是麥肯錫從全球1000多家制造業工廠裡篩選出來的。之所以要搞這麼一件事,是因爲麥肯錫認爲最近10年,全球製造業的進步太小了。
一開始喊工業4.0的那幾個國家,成功把自己的工業升級成了0.4。因此,他們決定篩選出一些他們認爲的標杆性工廠來給大家看看燈塔是啥樣的。
在麥肯錫的名單裡,六成工廠來自中國,他們有的是藥廠,有的是能源企業,有的是金屬回收,但有一家工廠比較特別:
蒙牛寧夏工廠。
一家奶廠能有啥技術含量?
乃悟做了一些研究,蒙牛寧夏工廠的起源於一次對西門子的考察。蒙牛總裁高飛說,當年他們爲了學習工業4.0,專門飛到德國去考察西門子。西門子的安貝格工廠給高飛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
小而高效有序。
按照高飛的說法,過去他們認爲工廠就是得建的大,越大越好。並將其命名爲參觀經濟學。
簡單來說,能把參觀者逛到兩腿發軟都還沒看到頭的工廠就是優質生產力。然而德國人的工廠給大家都上了一課。
蒙牛也許不知道,德國的工業4.0起源於默克爾主政時代,能參觀的標杆沒有幾個,隨着默克爾的退休,很多歐洲學者都說德國的工業4.0已經爛尾了。
蒙牛不管這個,德國回來後立刻着手建立自己的智能化工廠。剛到寧夏時,蒙牛的工程師們還是傻眼了。這個戈壁灘上上什麼都沒有,所謂智能化工廠就是一句口號而已。用帶隊的工廠廠長的話來說,他們當時是:
目標刻在石頭上,想法寫在沙灘裡。
怎麼克服困難乃悟就不說了。一開始蒙牛希望把工廠人數限制到800人以內,後來感覺能限制到400人也不是不行,而後再往上推,大家又想着200人能不能完成?最後,整個工廠只用了100人。
工廠建成後的樣子可以用一串數據描述,100個員工,一年創造100億元產值;一秒鐘生產12包牛奶,一天生產產品4500噸;一滴奶從牧場到完成加工出廠,只需要13個小時;人效提高20倍,能耗降低43%。
過往需要2800~3000個人才能完成的生產作業,在這裡只需要100個人。過去,蒙牛工廠光一箇中控室需要50個人盯着,現在只需要:
2個人。
工廠的大門不再是傳統的門衛登記值守,運輸牛奶的卡車都是通過app進行登記,掃描識別車牌和司機。從牛奶的裝卸、到車身的清洗都是自動化。卸一車牛奶只需要2分鐘就能完成。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會想說工人這麼少給當地帶不來什麼就業。
2015年,蒙牛在寧夏銀川市靈武市白土崗鄉建牧場。到今天,奶牛存欄達到25萬頭,日產奶量達到3500噸,帶動周邊33萬人增收致富。
我看了媒體對當地村民,也是牧場職工的採訪。有個叫白進財的說,我一個月工資6000多,我媳婦兒工資4000多,除了正常工資,還能拿績效、工齡工資、享受節假日福利,年底還有年終獎,牧場還爲固定員工繳納養老、醫療、失業、工傷、醫療等社會保險。
爲啥說這兩個故事,是想和所有主播說說,大家不會因爲你是西北還是東北出身的主播就歧視你,同樣你也別搞地圖炮。
一個人也好,一個企業也好,從哪裡出身無所謂,華爲可以把5G技術,AI能力放在內蒙的礦井裡救命,蒙牛能去寧夏建智慧工廠帶動鄉親們致富,這都是對社會發展的增量。
小董曾經談起的居里夫人(沒有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有這樣一句話:
重要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研究者“個人”。
小董你喜歡這句話嗎?
關注星球視頻號,熟知寰宇人間事
加乃悟微信:yangnw0705 備註公司-職業
給我一個在看,我能撬動整個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