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首登宣傳欄,男孩半夜“騙”爸爸去教室:優秀就差一句肯定!

‍‌‌‌‌‍‌‌‌‍‌‌‌‍‌‌‌‍‌‌‌‌‌‌‍‌‌‌‌‌‍‌‌‌‌‍‌‌‌‌‍‌‌‌‌‌‌‍‌‌‌‍‌‌‌‌‌‍‌‌‌‍‌‌‌‌‍‌‌‌‍‌‌‌‌‍‌‌‌‌‌‍‌‌‌‌‍‌‌‌‍‌‌‌半夜的濰坊,一位父親被兒子拽着往學校方向走,嘴裡唸叨着“作業忘帶了,必須現在去拿”。推開教室門的瞬間,父親愣住了——宣傳欄的燈光下,兒子的作業本被端正地掛在宣傳欄裡,頁腳還貼着象徵榮譽的小紅花。男孩憋了一路的“套路”終於破功,嘿嘿直笑:“爸,看,這是我的作業!”

這個在短視頻平臺點贊破百萬的片段,撕開了中國家庭教育中一道隱秘的傷口。父親後來在採訪中坦言:“孩子說忘帶作業是個由頭,原來是要帶我親眼看看,他的作業第一次掛上宣傳欄了,原來孩子需要我這個家長一個大大的肯定”(源自後浪視頻)

這樣的場景讓許多家長鼻頭一酸。評論區裡,一位母親留言:“我女兒考了98分,我脫口而出‘那2分怎麼丟的?’,她眼裡的光一下子滅了。”另一位父親懊悔道:“兒子把作文大賽獎狀藏到抽屜最底層,說反正我只會挑錯別字。”這些真實的剖白,反映出我們家長在教育中某種習慣性的“情感吝嗇”——孩子捧着珍貴的貝殼奔向我們,我們卻總在掂量貝殼的成色。

教育學者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很少有人告訴家長,“誇”的學問藏在細節裡。那個濰坊男孩的“心機”值得玩味:他要製造一場深夜的“偶遇”。這種近乎儀式感的展示,暴露了孩子對“被看見”的深層渴望。就像幼童踮腳夠櫃子上的糖果,他需要父親的目光成爲託舉的階梯。

這讓人想起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研究結論:學校教育本質是“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當作業本被貼上宣傳欄,意味着孩子第一次獲得了官方制度化的認可。而父親的見證,則讓這種冰冷的符號轉化爲有溫度的情感資本。那些在宣傳欄前駐足的時刻,會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種子——原來我的努力值得被鄭重對待。

現實中,太多家長困在“打擊式教育”的窠臼裡。江蘇曾有位父親在家長羣髮長文,自嘲是“清華畢業卻教不好小學兒子”,引發全網共鳴。這類家長往往陷入邏輯怪圈:生怕誇獎讓孩子驕傲,於是用批評鞭策進步。豈不知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長期缺乏正向反饋的孩子,會逐漸把“避免犯錯”當作目標,而非“追求卓越”。就像總被修剪枝椏的小樹,終將失去向上生長的勇氣。

改變或許可以從濰坊父親那夜的頓悟開始。當孩子舉着作業本說“老師誇我字變工整了”,比起追問“爲什麼之前寫不好”,不如蹲下來細看那些努力對齊的橫豎撇捺;當孩子興奮地展示手工課作品,與其挑剔膠水塗得太厚,不如把紙飛機舉過頭頂:“來,我們一起試飛!”這些瞬間的情感聯結,遠比“別人家的孩子”這種虛幻標杆更有力量。

網友那句“孩子的優秀,就差你一句肯定”之所以戳中人心,恰恰因爲它道破了教育的樸素真相:每個孩子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而父母的肯定,纔是讓翅膀張開的微風。當燈光照亮宣傳欄的作業本的瞬間,照見的不僅是男孩的進步,更是一個普通父親學會用目光擁抱孩子的成長時刻。

你平時“誇”孩子還是“鞭策”孩子居多?哪種方式能點亮孩子眼裡那道光?歡迎分享。

(圖源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