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智能小家電的大市場

在炎熱的夏日,形態各異、功能多樣的小家電取得了很好的銷售成績。據媒體報道,生活電器、廚房小家電銷售額佔比較高,腿部按摩器、蒸汽清潔機等小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較快。當前,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智能小家電行業作爲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行業,呈現出從規模擴張到質效提升的發展態勢。

近年來,我國智能小家電產業發展成績喜人,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銷售額穩步增長,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根據京東消費及產業研究院數據,僅今年6月5日至7月24日,電煮鍋、茶飲機、擦窗機器人等智能小家電的銷售額一個多月內就實現了倍速增長。智能小家電也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服務轉變,其交互方式愈加人性化,功能實現愈加精準化,場景協同愈加系統化,自主決策愈加前瞻化。

二是創新能力提升明顯,全球競爭力增強。例如,浙江慈溪是全國知名的家電生產基地,享有“中國小家電之都”的美譽,該地小家電產業通過企業自主創新、政府政策扶持,與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等方式,不斷驅動產品升級,提升產業優勢,增強全球競爭力,使慈溪成爲全球60%小家電的製造源頭。

三是國際市場開拓持續深化,全球價值鏈地位提升。國內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不少智能小家電企業將開拓國際市場作爲企業增長“第二曲線”。例如,廣東順德作爲“家電之都”,是佛山外貿的“壓艙石”,今年前2個月順德對美國、歐盟和中東地區進出口分別爲65億元、59.3億元和40.5億元,分別增長4.1%、9.1%和5%。東南亞、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也在持續開拓中,順德家電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大。

儘管成績顯著,但智能小家電產業發展依然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產品核心芯片進口依賴度高,算法差距導致產品在精度控制、智能化水平和能耗表現上與國際標杆產品存在較大差距。又如,存量市場下的同質化競爭導致企業利潤下降、市場秩序破壞、消費者信任透支,嚴重擠壓了企業創新空間。同時,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層層加碼、本地化研發不足、標準制定權缺失等問題的存在,使國產智能小家電國際化經營處在大而不強的狀態。此外,對消費者的健康、清潔、售後等需求迴應度較低,導致用戶體驗欠佳。對此,要從產業、企業和消費者等層面多管齊下,破解發展難題。

構建產業協同生態,夯實發展根基。通過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羣,配套研發獎勵和發佈優惠政策,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垂直整合,形成鏈主企業引領、配套企業協同的共生格局,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公共服務支撐網絡,通過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供低成本檢測認證服務,爲中小企業提供小額優惠貸款服務等,系統性降低智能小家電行業生產成本。健全智能小家電產業標準制定與監管體系,通過針對細分品類出臺差異化標準,實施分級分類差異化監管模式,建立質量分級認證制度,引導產業向質量競爭轉型。

聚焦企業創新轉型,提升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要解決技術“卡脖子”問題,提升企業研發投入比例,增加研發人員配備,以實現核心部件技術突破,降低對外國技術和產品的依賴程度,提升產品品質。推動企業進行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不斷強化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響應消費者需求,獲取政策發展紅利,降低環境負荷,實現效率與可持續性的雙重提升。針對細分人羣的不同需求,找準企業自身優勢和獨特定位,通過創新實施差異化品牌戰略,實現由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型,避免同質化競爭。

提升消費者認知,激活市場需求。通過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和設立智能小家電體驗中心等途徑,創新消費引導方式,增加消費者對智能小家電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構建透明化智能小家電信息披露體系,強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完善售後維權機制,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增強消費信心。精準把握細分消費需求,並在產品開發時主動對接,同時將價值理念融入品牌形象塑造,提升品牌用戶黏性。通過企業讓利、政府補貼和優化服務等方式充分釋放下沉市場消費潛力,拓寬企業市場空間,促進產品更新迭代。(作者:孫 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