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暉之後貝殼變了!

最近一條熱搜,又把全國最大的房產交易平臺貝殼推到了風口浪尖。

貝殼的CEO,一年從公司拿走了7個億。當然是以股權激勵的方式。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40萬一線經紀人,0底薪。這7個億相當於4000個經紀人一年的所有收入。

突然才猛然意識到距離貝殼創始人左暉先生離開已經整整4年了。

在左暉先生離世的這4年裡,貝殼還是發生了蠻大的變化的。

一、上市後盈利能力一路狂奔2020年8月13日,左暉帶領公司以每股20美元登陸紐交所,首日暴漲81.6%,市值一度突破6000億人民幣。

2022年5月11日,貝殼以“雙重主要上市”方式返港,股價首日上漲5.5%,市值達1166億港元。

此後的每一年貝殼都捨命狂奔。

2022年淨利潤負13億,2023年淨利潤58億。從負13億,到淨利潤58億隻用了一年。這是貝殼創始人左暉先生離開後,貝殼最大的權力掌舵者彭勇東交出來的第一個自然年度的財務報表。

2024年在地產行業大幅度銷量下滑,接近崩盤的時候,彭永東依然交出來了很亮眼的財務報表。

2025貝殼公佈最新財報,上個年度成交額達3.34萬億元,佔全國商品房交易量的18%,活躍經紀人44.5萬,淨利潤40億。

貝殼逆勢而上其實背後不僅僅是幾十萬的經紀人的很多努力,更多還有在上市後資本的裹挾下,貝殼不斷上升的交易費用,以及不斷下滑的經紀人收入。

3年內將新房渠道佣金從2.5%不斷推高,目前貝殼簽約的新房最高費率能達到8%。

二手房中介費從2%漲至3%,像西安等多個城市都在2023年宣佈上調了中介費率。平臺抽傭比例從12%升至18%。而經紀人月均收入跌破5000元。

二、左暉離世後貝殼正在逐漸資本化

2021年5月20日,左暉離世,此時貝殼美股股價尚在50美元高位。創始人猝然離場引發治理真空:左暉家族信託投票權從42.4%驟降至9.8%

,而接任者彭永東通過B類股(1股10票)將管理層投票權擴大至67.4%

。權力的更迭直接反映在戰略轉向——2022年收購聖都家裝和愛空間,加大創新業務投入。2023年貝殼剝離金融業務、調整加盟模式。

2024年推出“貝好家”進軍房地產開發,而曾經創始人左暉說過“做服務者,不做開發商”。

彭永東在2024年財報會上坦言:“規模增長是當前首要目標”,而左暉曾經認爲“慢就是快”。

當然這些變化,都幫助貝殼很好的穩定了股價。2025年貝殼港股振幅達58%,美股振幅49.5%。

三、貝殼的爭議越來越多貝殼的ACN合作網絡本爲解決“零和博弈”,2024年財報披露,平臺從每單交易抽取12-18%費用,另收5980元/店系統使用費。貝殼的一些渠道商反饋收費過高。

44.5萬經紀人年均收入不足10萬元,低於一線城市外賣員水平。貝殼經紀人留存率從2021年的65%降至2024年的48%。

而渠道霸權更引發行業生態畸變。貝殼新房渠道佣金從2021年的平均佣金2.5%現在還在一路上升,房企和貝殼撕逼的事件並不罕見。

在爆發了關於彭永東薪酬的巨大討論和爭議後,彭永東捐贈900萬股作公益。但是依然無法阻止大家對於貝殼經紀人0底薪的討論。

後記左暉曾說過:“希望因爲有我們存在,讓這個行業變得有些不一樣”。但資本市場的生存法則,終究讓貝殼在爲資本做出了妥協。

關於我:

一個不富不美,但超級有意思的姑娘。創業失敗過,500強總部打過工,

現某互聯網公司業務負責人。

多平臺認證的資深財經作者,單篇100w+爆文作者。

關注宏觀經濟/大廠和獨角獸發展動態/新興商業模式/失敗商業案例

我很認真的在觀察和思考當下的經濟和商業運營模式,有空我就會更新哈。

還發文預判過 :

樂視汽車會失敗(2017),鏈家纔是最大的野心家(2015),瑞幸咖啡是泡沫(假賬本之前),無人貨架是投資打水漂(2017)、西安房價即將開啓暴漲(2017)、蔚來汽車有未來(2019)等。

“雖然不能光芒萬丈,但要像星辰像大海“

免責聲明:

1.本人所有觀點和文章,僅爲行業交流,不代表本人所供職機構觀點和立場。

2.本人所有觀點和文章,僅爲個人觀點,從未有過任何關於投資的引導。讀者的交易和買賣,本人均不承擔任何責任。

3.上述素材均爲網絡公開材料。不涉及所就職公司的行業保密範圍和要求。

4、若您對上述內容有異議,請主動聯繫我們,若真的產生了誤解和誤會,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5、上述圖片均爲網絡圖片,如果有涉及到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