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後半篇文章”
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 4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爲《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後半篇文章”》的報道。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關鍵舉措。作爲脫貧攻堅史上的標誌性工程,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羣衆走出深山峽谷、告別惡劣環境,實現了從“窮鄉僻壤”到“宜居新社區”的歷史性跨越。當大規模搬遷的“上半場”圓滿收官,如何讓搬遷羣衆“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成爲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必答題。
春日裡,記者走訪廣西、貴州、新疆等多省區易地搬遷安置點,見證各地以系統思維破解“後半程”難題,在產業培育、就業扶持、社區治理等領域精準施策,一場關於“重構幸福家園”的接力賽正加快展開,更好書寫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
產業扶持:築牢增收“造血”根基
產業是發展之基、富民之本。在八桂大地廣西,2024年7.96億元中央及自治區銜接資金注入640個易地搬遷後續扶持項目,554個產業園區與23個農民工創業園在安置點周邊崛起,構建起支撐就業的“產業矩陣”。
位於中越邊境大石山區的靖西市“老鄉家園”安置區,居住着近2萬搬遷羣衆。當地配套建設的幫扶產業園裡,12個幫扶車間涵蓋繡球製作、食品加工等領域,提供3000餘個崗位,讓搬遷戶實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數據顯示,廣西依託縣域資源挖掘崗位,33.07萬有勞動能力的搬遷脫貧人口實現就業,有就業意願的搬遷戶基本實現“一戶一就業”。
產業振興的故事同樣在貴州大地上演。曾被稱爲“懸崖下的村落”的黔西市化屋村,如今灰瓦白牆的小樓錯落有致。“95後”苗族繡娘楊文麗返鄉創業,帶領20多名繡娘通過直播帶貨拓寬苗繡銷路,讓傳統手工藝變身“致富密碼”。在黔西南州晴隆縣騰龍街道,安置點利用地下車庫打造“微菌園”,搬遷戶免費領取菌棒管護,公司保價回收鮮菇,打造“車庫經濟”成爲增收新路徑。
新疆則立足資源稟賦,將特色林果業打造成富民支柱。阿克蘇蘋果、庫爾勒香梨、伽師新梅等“金字招牌”串起種植、加工、冷鏈物流全產業鏈。在伽師縣夏普吐勒鎮巴扎村,搬遷戶阿扎提古麗·達毛拉望着自家新梅果園感慨:“過去靠天吃飯,如今新梅成了‘搖錢樹’。”當地依託新梅產業,引進年加工兩萬噸的產業園項目,帶動村民人均收入40%來自新梅,全國最大新梅生產基地的名片愈發閃亮。
從西南山區到西北邊疆,各地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疆實施的糧食和食品加工、棉花和紡織服裝、綠色畜產品和優質果蔬農業產業集羣建設,讓333個集中安置區16.67萬羣衆端穩“產業飯碗”,爲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穩崗就業:鋪就家門口的致富路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阿恰勒鎮幸福村,搬遷戶米尼沙汗·託乎提一家通過土地流轉和就近務工,兩個兒子在村工廠和養殖場月收入穩定。“在家門口賺錢,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日子比以前有盼頭!”她的感慨道出了衆多搬遷羣衆的心聲。
在喀什地區莎車縣永安管委會團結村,村民麥麥提·艾則孜在養殖場當飼養員,妻子擔任護林員,夫妻倆月收入超5000元。“搬下山後,勤奮工作就是最好的出路。”像他這樣選擇就近就業的搬遷戶,在新疆各地安置點日益增多。
在廣西隆安縣震東安置區,2.5萬搬遷羣衆曾面臨就業技能不足的挑戰。當地搭建“小樑送工”零工市場,整合500多家企業用工訂單,累計送工16.51萬人次,幫助羣衆增收超2070萬元。“以前在山裡靠天吃飯,現在每月有穩定收入,孩子在縣城上學,生活徹底變了樣!”搬遷羣衆馬黨成的話語充滿獲得感。
貴州則打出“技能培訓+幫扶車間+勞務輸出”組合拳,全省易地搬遷勞動力就業率達96.1%。黔西南州貞豐縣龍興街道心安處社區的幫扶車間裡,田應春一邊趕製訂單一邊說:“車間就在家門口,每月至少1500元工資,還能照顧孩子,一舉兩得!”全省1437個幫扶車間吸納16.5萬人就業,其中搬遷羣衆2.49萬人,“樓上生活、樓下工作”成爲安置區常態。
從土地流轉到技能培訓,從幫扶車間到零工市場,各地通過多元化就業舉措,讓搬遷羣衆實現從“外出務工”到“家門口就業”的轉變,穩穩端住“就業碗”。
社區治理:打造安居樂業新家園
搬遷羣衆“穩得住”,不僅需要產業就業支撐,更離不開溫暖和諧的社區環境。在廣西隆安縣震東安置區,“涼亭議事”“樓裡議事”等協商機制讓充電樁建設、鄰里糾紛等問題不出社區就能解決。2024年,社區調解糾紛17起,解決民生問題69個,居民的歸屬感日益增強。“現在生活豐富多彩,比老家方便多了!”一位搬遷戶的感嘆,折射出安置區治理的成效。
貴州在社區治理中突出黨建引領,安置點建立完善黨組織體系,黨員帶頭參與服務,同時通過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活動豐富精神生活,促進鄰里融合。新疆阿克陶縣崑崙佳苑社區組建村民監督、道德評議、人民調解等八支隊伍,讓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阿巴提鎮是我國最大的塔吉克族居民搬遷點。副縣長夏爾亞德·達吾提說,“牧民們的鄉愁,也源於現代化過程中的種種不適應,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幫老鄉搬出大山,還要在老鄉心裡豎起一座高山。”當地通過舉行豐富多彩的非遺展演、民俗活動充實搬遷羣衆業餘生活,還設立矛盾調解中心,讓羣衆代表共同參與治理。“家鄉的蛻變讓年輕人看到,守護和傳承傳統文化與擁抱現代生活從不對立。”新疆第十四屆人大代表開巴奴·斯依提卡達木說。
在各個易地搬遷安置區,基層治理創新打破了單純的空間集中,讓安置區從“遷居集聚”走向“人心凝聚”,成爲搬遷羣衆共同認可的溫暖家園。
產業興、就業穩、社區暖,各地在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中交出亮眼答卷。儘管地域不同、路徑各異,但始終以搬遷羣衆需求爲核心,在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中探索出可複製的經驗。
如今,安置區裡,新梅果園生機盎然,幫扶車間機器轟鳴,文化廣場歡聲笑語…… 搬遷羣衆的生活發生了從“窮窩”到“新家園”的蝶變。這背後,是黨和政府的持續關懷,是各地的精準施策,更是各族羣衆堅實的奮鬥步伐。隨着後續扶持政策的落地生根,一幅“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搬遷羣衆正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