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課纔算懂投資!《投資人的美利天堂》揭密高勝率投資三步驟
▲在投資世界裡,華麗的熱門標的或專家觀點,往往容易令人迷惘,不過《投資人的美利天堂》一書點出,真正能降低風險、提高勝率的方法,其實在於「親手做功課」,蒐集資料、推理分析、最後做出決策,三步缺一不可。(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作者:林子揚
●精選書摘
任何一項成功投資的三部曲必須是:儘可能地蒐集相關的資料和事實、根據事實進行推論、最後得出是否投資的決定。這三個步驟就是投資人要作的功課。如果我們省去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或是拿他人的功課(例如分析師的報吿)瓜代,都不算是自己在作功課。
你必需親身完成這三個步驟,才能瞭解來龍去脈,得到的東西纔是你自己的。更重要的是據此所進行的投資纔會有信心,也才能降低投資的風險。這三個步驟缺一不可,這樣才能形成屬於自己的投資理論和邏輯,提升投資能力。依此所獲得的東西,別人完全幫不上忙;得到的東西纔是站得住腳的,別人也拿不走。切記:思考是不能請他人代勞的!
多數人投入的,都不算是功課
投資人必須要求自己每天固定投入起碼以上的時間,重點是功課要自己作。收看財經節目或網紅的影片、打探明牌、讀分析師對股票的評比都不算是作功課,做這些事還不如閱讀企業財報、散步沉澱自我,或深入思考。
回想在讀小學一年級時,如果嫌老師給的功課太煩瑣、太花時間,鬧脾氣不想練習,那麼今天可能連你自己的大名都不會寫。但這看起來所要花費的功夫和心血着實太大了,但想要成功就必須如此,不存在任何捷徑。
1、投資功課得自己做。
投資人每天要花固定的時間作投資的作業,不要讀其它人的投資報吿,因爲那是別人思考下的產物。不論你讀的那個人的報吿寫的再好,多有道理,都不是你思考下的產物,長期而言對你並不會有幫助。是不是做功課?判斷的標準很容易,必須「主動」地閱讀、查資料、根據事實進行獨立的思考纔算。
2010年, 巴菲特在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作證時表示:「我認爲,如果每個投資大筆資金的人都自己進行投資分析,情況可能會更好,但世界並不是這樣運轉的。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爲投資人應該進行自己的分析,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 的創辦人托馬斯. 彼得菲(Thomas Peterffy)說過:「我基本上認爲,如何投資沒有什麼重要的秘密,你可以從別人身上學到的東西也不多;這都是合乎邏輯的。你對事實瞭解得越多,知道的事實越多,你作爲投資者就做得越好。多年來,我在這些行業中所學到的是,親力親爲的工作是無可取代的。」
2、不要捨近求遠
彼得.林區透過他的著作一再吿誡投資人,必須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投資纔有可能成功,他表示一堆醫生捨近求遠,不去投資自己熟悉的醫療和健保產業,反而妄想一夜致富,像賭博一樣地投入鑽油和探勘的小型石油公司,希望自己投資的企業,明日便宣佈已由地底鑽到石油,讓股價一日上漲數倍。
3、謹守自己真正瞭解或感興趣的領域
彼得.林區在1994年對全國新聞俱樂部的演講中表示:「投資人需要優勢來賺錢,人們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優勢,但他們卻將其拋棄。在自己所在的行業中,你會看到很多股票,這就是讓我困擾的地方。有很多好股票在等着你,人們既不聽也不看。這些東西出現了,但人們卻把它丟掉,真是令人難以置信。你一生只需要幾檔股票,而且有可能都和你屬於同一行業。」
若你在某個領域不具備比他人深入的知識,你要根據什麼來思考和判斷?即使你再聰明,受限於時間、學習、記憶、和領悟程度,這世上沒有人是無所不知的。只有謹守在自己真正瞭解或有興趣想要深入瞭解的領域,纔有可能發揮專長,反映出你在某個特定領域的優勢,對自己的投資纔會有高度的自信心,成功機率纔會提高。巴菲特定義的「能力圈」
「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這個字眼是巴菲特發明的,他在2011年接受《國土報》(Haaretz)的訪問中表示:「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知道什麼,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如果你能擴展自己所瞭解的領域,那就更好了。顯然地,如果你瞭解大量的業務,那麼你成功的機會就會比只瞭解少數業務的人更大。重要的是要知道你的能力圈的範圍,並在這個圈子裡下棋,圈子越大越好。讓你的自我意識吿訴你,你擅長某件你並不擅長的事情是沒有用的。如果我能準確地劃出這條界線,我就會做得很好,如果我不能,我就不會。」
他表示:「在你所瞭解的企業周圍畫一個圈,將那些在價値、管理、是否經歷過艱難時期等方面不符合標準的企業剔除出去。關鍵不是圈子有多大,而是這個圈畫得有多淸楚,尤其是它的邊緣。不要拿自己和那些有着更大圈子,但是邊界模糊的人相比。」
巴菲特曾經用非常白話的方式,多次闡述能力圈的意思,他表示「當我說懂時,我的意思是,我非常淸楚公司10 年後的情況會是什麼樣子。我對許多企業的理解都不足以讓我產生這種信心,不過有少數幾家企業可以。幸運的是,我只需要真正懂幾家企業就夠了,可能是6家或8家。對微軟(Microsoft)和英特爾(Intel)的情況,我無法做到像對可口可樂(Coca-Cola)和吉列(Gillette)那樣確定。所以,我必須堅持投資那些我能理解的企業。如果其他地方有更多的錢可以賺,我認爲,在那些地方賺到錢的人是有資格賺這個錢的。」
★本文經時報出版授權,摘自《投資人的美利天堂:30年美股投資,年化報酬23%者的現身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