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基本操守:永遠不要對孩子發泄你的垃圾情緒

這幾天,全網都在心疼一個叫“周微”的女孩。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晚上9點,“三年級二班”的家長羣裡,周微媽媽突然情緒激動地喊話老師:

“不去讀書了,周微已經被我打得不會走路了。”

“我要求不留堂,只要一放學就第一個出來,她會不會讀書無所謂了,我已經放棄了。”

“我也是一個有家庭有工作的人,我沒辦法每天在學校門口等她,今天我已經爆發到沒辦法再忍受了。”

“明天不去學校,手已經被我打腫了,寫不了作業。以後估計也寫不了作業了,語文書已經被我撕掉了。”

“她一寫作業,我頭痛腰痛哪裡都痛。她已經被我打得哪裡都腫了,衣架都報廢了,沒辦法再打了,再打報廢一個衣架就損失太大了,等一下打進醫院也不好。”

原來,因女兒被留堂和作業的問題,她每天都忙到焦頭爛額,常常連做晚飯的時間都沒有,只能吃外賣對付,生活簡直一團糟。

日積月累下,這位媽媽爆發了。

她歇斯底里地砸了傢俱,撕了書本,打了女兒……

最讓人窒息的是,她還狠狠羞辱了女兒:

她把攝像頭對準女兒,一邊直播女兒的囧態:被打腫的耳朵,打瘸的腿,打傷的雙臂。

還一邊諷刺道:

“沒關係的,我都不怕丟臉,你有什麼好怕的。”

“你現在是學校的名人了,以後老師都不會給你佈置作業了,你開開心心就好。”

全然不顧孩子全身的抗拒,也不在意孩子滿臉的無助、委屈和絕望。

甚至,當週微難受地躺在牀上時,媽媽的羞辱仍一句一句襲來,直言已經放棄她了。

小小的她,只能蜷縮着,忍受着,不停地掐着自己的胳膊,纔沒有讓自己哭出來。

短短7分鐘的視頻,不忍再看第二遍。

這一晚,被打彎的不僅是衣架,還有女孩的脊樑。

媽媽失控的情緒,帶給女孩的,也不只是當下的暴雨,還有此生漫長的泥濘。

每次類似的事件發生時,大部分網友都是理解母親的。

畢竟,生活的壓力,育兒的瑣碎,教育的焦慮,疊加起來,真的很容易讓人情緒失控。

作爲一個媽媽,我也特別能共情這位母親的不易,但我真的無法認同這樣的教育方式。

因爲再失控。

也不應該對着孩子一頓暴打,把衣架都打到變形了。

更不應該羞辱孩子,把孩子最難堪的一面發到家長羣,這和在女孩同學、老師面前,扇她一巴掌有什麼區別?這讓女孩以後在學校該如何自處?

這簡直就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傷害!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傷害孩子的,往往是父母的情緒,而不是孩子的錯誤。”

因爲留堂這件事,學生留堂,老師也是陪着的,老師負責才留堂。

家長如果實在不想孩子留堂,完全可以私下和老師說,幾句話就能解決的事。

但她沒有,而是選擇了最極端方式,把女兒的臉面踩碎了擺給別人看。選擇了把生活的苦和壓力全部發泄到女兒身上。

再來說情緒失控這件事。

哪個成年人沒有壓力,哪個媽媽不是在重負中前行,大家都有情緒。

但正如傅首爾說的:

之前就有人曾組建一個“戒吼營”:假如罵孩子一頓,就罰款一萬塊錢。

結果發現,孩子還是之前那個孩子,但父母那些原本難以控制的脾氣卻得到了明顯遏制。

對於那些忍不住發脾氣的家長,在經歷了幾次高額罰款、損失慘重後,也能夠很好地控制情緒了。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對弱勢的孩子發火,不是控制不住,是因爲不知不覺中,早已在心中衡量過得失利弊了。

我們潛意識裡,不覺得罵孩子是一件大事,不覺得罵孩子要承擔慘痛的代價,所以常常仗着孩子對我們的愛,有恃無恐。

被吼罵,被毆打,即使心裡再苦,很多孩子也不會反抗父母。

他不會停止愛父母,但他會停止愛自己。

比如武漢那個14歲男孩,他的母親在離異後,一邊要辛苦打工掙錢,一邊還要照顧他,每天都很累。

所以在得知男孩在學校打撲克後,情緒一下就失控了。

在人來人往的走廊上,扇了男孩兩巴掌,還一邊掐男孩脖子,一邊大聲責罵。

而男孩在一番沉默後,翻身就從5樓跳了下去。

還有更多的孩子,或許做不到那麼決絕,但,父母暴怒的情緒,揮下的拳頭,卻在他們心裡留下了一道道傷疤,需要用一生去治癒。

網上就曾有心理醫生針對在易怒父母影響下長大的孩子,總結出的15個性格問題:

想起《少年憂鬱症》裡的小高,自從爸爸下崗後,媽媽就把生活的期望都放在了他身上。

他記不住乘法口訣表,媽媽就在教學樓前瘋了似的吼他,揍他,非逼着他背會不可。

他做作業睡着了,媽媽看見後一腳踢翻了他的椅子,他摔倒在地後,直接暈了過去。

他還經常被媽媽罵得狗血淋頭,打得鼻青臉腫,有時甚至還會被媽媽往臉上吐口水。

這樣成長起來的他,最後患上了抑鬱症,經常頭疼,失眠,一度想自殺。

很認同一句話:孩子的世界,就像溼軟的水泥一般,接收到的一切,永遠會留下印記。

爲人父母,千萬別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肆意發泄怒火。

要知道,你發泄在孩子身上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深紮在孩子的心頭。

教育大師陶行知說:

“相對於成年的父母,孩子們更像是一個敏感的心理學家,父母只考慮他們的存在,他們卻特別在乎父母的情緒,對父母的心理變化非常敏感。”

學會情緒穩定,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

而要做到這點,其實也不是很難,一是要學會清空垃圾情緒,二是要學會暫停情緒。

1. 清空垃圾情緒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水管工去爲一位農場主安裝水管。可是,裝水管的這天,令人煩躁的事卻接踵而至:

車子出故障,遲到一個多小時;

電鑽壞了,無法順利開工;

收工時,他的“老爺車”又趴窩了。

善良的農場主便開車送他回家,可到了家門口,一臉鬱悶的水管工沒有立刻回家,而是去到旁邊大樹下的長椅,靜靜地坐了一會。

之後,他笑逐顏開地打開了家門,樂滋滋地擁抱他的孩子。

第二天,水管工再次來到農場時,農場主便好奇心地問他,爲何不先進家門,而是要在外面坐一會。

水管工說:“因爲我不能把我的壞情緒傳染給孩子。”

原來,每當水管工在外面遇到了糟心事時,他回家前,都會在長椅上坐會,消化一下負面情緒,不讓它們走進家門。

這,就是“清空垃圾情緒”。

當我們學會把壞情緒關在門外,微笑着進門後,你會發現,面對孩子時,你的容錯率會提高,忍耐度也會增強,教育孩子的心態也會變得更加輕鬆。

2. 學會暫停情緒

作家娜塔莉·布朗有三個孩子,7歲的貝爾、4歲的米蘭和2歲的戈爾德,天天各種調皮搗蛋,吵架打鬧。

但她卻從來沒有大聲呵斥過孩子,反而總是和聲細語的,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來,爲了不發火,每次和孩子發生矛盾時,她都會躲到衛生間裡深呼吸,耐住性子安靜幾秒。

平靜下來後,她再來處理問題時就變得冷靜、客觀了。

所以,當你覺得情緒就要爆炸的時候,最需要練習的是暫停,暫時離開衝突現場,讓自己先冷靜一下。

這個時間,我們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爲什麼生氣?

是真的再也沒有辦法和孩子好好說話了,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在一瞬間噴涌而出了呢?

發脾氣,真的能解決當下的問題嗎?

這就是《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的“暫停情緒”。

這種暫停,可以幫助父母察覺到情緒,從當下的情形中撤出來,從而避免因憤怒而對孩子發起攻擊,實施暴力行爲或說出傷人的話語。

最後,我想問父母們一個問題: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感到幸福嗎?

或許,答案就藏在我們的日常相處中。

曾有調查顯示,當父母心態平和、性情穩定時,孩子就會感到由衷的幸福。

這份幸福,會陪伴孩子的成長,成爲他治癒一生的力量,成爲他向上生長的底氣。

而這,不正是我們最初孕育這個生命時,對他最殷切的期盼嗎:願他幸福安康!

所以,願我們從此都能學會戒怒戒躁,學會善待孩子,給孩子一個平和安穩的環境,一個溫暖有愛的家。

點個“贊吧”,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