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市場規律 投資者當防過度炒作
證券時報記者 沈寧
本週一,商品期貨市場突然變臉,焦煤、碳酸鋰等前期熱門品種集體跌停。“過山車”式的行情變化,引起各方熱議。
市場此次降溫,讓許多投資者從過度亢奮的情緒中重新迴歸理性。在市場“上頭”的階段,行情總會發生劇烈波動。每逢這一時刻,投資者更應留份警醒,以防在過度炒作中迷失。
期貨交易所出臺的系列風控措施,是週一相關品種回調的主因,也有效壓制住了市場交易過熱的苗頭。7月23日、7月24日,大商所、鄭商所相繼發佈風險提示,圍繞焦煤、玻璃、純鹼等品種,提醒會員單位關注市場動態,加強風險管理,引導市場參與者理性合規交易。7月25日,大商所還對焦煤期貨JM2509合約交易限額做出調整。此外,廣期所針對多晶硅、工業硅、碳酸鋰期貨連發五條風控通知。
基於“反內卷”政策預期,市場上對於本輪工業品上漲的期待很高。有些投資者會拿“反內卷”與此前的改革簡單類比,推導出大宗商品將要暴漲的結論。然而,這樣的“慣性思維”並不可取。
去年以來,高層已多次就“反內卷”進行表態,由此可見決策層的重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反內卷”更多聚焦於中下游行業,針對的是行業內無序價格戰所導致的利潤及品質下降。目前尚未出臺明確的政策文件,更多以行業協會自律措施和輿論引導爲主。這與此前的政策目標不同,決定了路徑和結果都會有所差異。
從中長期看,“反內卷”提倡有序競爭,的確會對部分期貨品種形成利好。但短期價格漲幅過大,已然超出基本面影響。利好有待進一步落地和沉澱,行情大漲後也需要時間來消化。
總之,需要注意的是,面對市場大幅波動,個人投資者應當迴歸理性預期、加強風險控制、謹防盲目追漲。當然,對於實體產業客戶而言,超預期上漲也創造了難得的套期保值和風險管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