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關愛“最可愛的人”(金臺點兵)
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軍區詹娘舍哨所,孤懸雲端。這裡氧氣稀薄,風雪如刀,不易前往。然而,40多年間,通往哨所的崎嶇山路上,常能看到山南仁青崗村3位藏族阿媽的身影。她們,便是“擁軍老阿媽”——次仁曲珍、普赤和德吉。
早年,哨所條件艱苦,戰士們很難吃到蔬菜。阿媽們心疼子弟兵,每兩週便頂風冒雪攀上高山,將新鮮蔬菜送往哨所。後來,哨所條件改善,蔬菜不缺,她們又送信、送包裹。幾萬封郵件、數十噸蔬菜,經由她們的揹簍,送到戰士們手中。深情厚誼,暖了兵心。
近日,“擁軍老阿媽”榮膺“最美擁軍人物”。這份榮譽,是對阿媽們數十年如一日擁軍的肯定,更是對歷久彌堅的軍民深情的禮讚。
阿媽們的擁軍故事,爲何扣人心絃?四十多載時光,她們帶給戰士們的,遠非蔬菜和包裹本身,那是親人般的惦念,是人民羣衆對子弟兵最樸素的熱愛。雪山之巔,她們的故事,成爲軍民魚水情深的生動註腳。
“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戰士們用青春和熱血築起邊關長城,守護萬家燈火、和平安寧,人民羣衆則用質樸的行動,默默守護着“最可愛的人”。擁軍路上的“雙向奔赴”,見證着堅定純粹的軍民情誼,展現了羣衆對子弟兵的尊崇關愛。
這種尊崇關愛,根植基因。
“最後一把米,用來做軍糧;最後一尺布,用來做軍裝……”這首擁軍支前的歌謠,就是軍民團結的生動體現。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戰爭年代,沂蒙紅嫂用母乳救治傷員,淮海戰役羣衆用小推車推出勝利,人民軍隊與人民羣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這種尊崇關愛,賡續傳承。
烽煙散去,軍民情誼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堅如磐石。今年汛期,多地發生洪澇災害,人民子弟兵聞令而動、向險而行。濁浪中,他們築起的不僅是堤壩,更是羣衆的希望。完成任務撤離時,多地羣衆夾道相送。“辛苦了,子弟兵”“謝謝親人解放軍”……一聲聲羣衆發自內心的呼喊,是百姓對軍人的致敬,體現了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這種尊崇關愛,凝爲共識。
如今,“讓軍人成爲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車站機場等場所,“軍人依法優先”窗口醒目暖心;每年春節前夕,“情繫邊海防官兵”專項慰問活動常態開展;多地落實優撫政策,爲“軍娃”入學開闢綠色通道;新兵入伍歡送、光榮牌懸掛、立功受獎送喜報等機制日臻成熟……一系列擁軍優屬的實際行動,不斷續寫着愛我人民愛我軍的時代新篇。
“羣力誰能御,齊心石可穿。”軍人感受到羣衆被人民真心託舉、深情呵護,“寧捨生命,不辱使命”的信念愈發堅定,更能心無旁騖地練兵備戰、捍衛和平。新時代新徵程,要繼續弘揚軍愛民、民擁軍光榮傳統,尊崇關愛“最可愛的人”,構築起軍民團結、衆志成城的銅牆鐵壁。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7日 06 版)
李龍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