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將開展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監督
新京報訊(記者行海洋)2月19日,在對外通報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時,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廳廳長徐向春透露,今年,檢察機關將開展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公益訴訟監督活動,重點針對拆真建假、保護不力等問題開展監督。
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建立以來,根據中央部署,公益訴訟範圍逐步拓展。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2024年11月,全國檢察機關依法辦理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0703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20348件,制發檢察建議15529件,起訴296件;民事公益訴訟355件,起訴149件。
2024年11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增加檢察公益訴訟條款。由此,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正式成爲檢察公益訴訟法定領域。
徐向春介紹,近年來,各地檢察機關聚焦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突出問題,廣泛收集線索,深入開展調查,綜合運用磋商、檢察建議、提起訴訟等方式督促加強文物保護。山西省檢察機關辦理的保護雲岡石窟行政公益訴訟案,督促行政機關半年內2次覈減案涉煤礦礦區與雲岡石窟保護區重疊面積共1.8平方公里,有效消除雲岡石窟文物受損風險。
2024年,最高檢還開展了長城保護公益行動,推動整治長城點段“應保未保”、修繕保養不規範、巡查防控不到位等問題,辦理長城保護公益訴訟案件675件,推動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利用工作。在城鄉歷史文化保護方面,檢察機關聚焦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文化街區、傳統村落的保養修繕、風貌破壞等問題,集中開展專項監督。
“下一步,我們將研究制定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益訴訟辦案指引,爲基層辦案提供更爲具體、更具操作性的規範參考;開展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公益訴訟監督活動,重點針對拆真建假、保護不力等問題開展監督。”徐向春表示。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