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補貼 學者:反對浮濫人人有獎
最低工資審議會將在本月26日召開,外界關心是否會比照新冠肺炎期間祭出最低工資差額補貼。圖爲勞動部長洪申翰。(本報資料照片)
最低工資審議會將在本月26日召開,除了關注最低工資調整幅度外,外界也關心是否會比照新冠肺炎期間祭出最低工資差額補貼,最低工資審議會委員、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勞資都不反對補貼,但若是再有補貼,擔心之後可能會年年找理由補貼,呼籲若要補貼不應浮濫,而是要提出相關立論,避免淪爲人人有獎。
我國最低工資從前總統蔡英文至賴清德總統已經連續調漲9次,月薪從2016年的2萬8元調至2025年的2萬8590元;時薪也從120元調至190元。
近年因爲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經濟部曾二度透過就業安定基金於2022年及2023年祭出最低工資差額補貼,分別補貼47萬6416人次及66萬1688人次。「補貼不應人人有獎」,辛炳隆表示,最近一次最低工資補貼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當時經濟部宣稱服務業受衝擊因此要提供補貼,最後執行卻浮濫到幾乎是每名僱主都可領,若要補貼應有更強烈的理由。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認爲,調幅應以過去共識的CPI及GDP/2合計,以此試算,則今年估算約爲4%,但可以比照在疫情期間祭出政策性補貼。
至於漲幅部分,辛炳隆認爲,爲了保障邊際勞工生活水準,最低工資中不可協商因素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而經濟成長的分配原本就是彈性機制,近年最低工資調整面臨的問題爲臺灣各產業成長不一,如高科技產業始終維持高成長,多以最低工資聘用勞工的傳統產業甚至負成長,但最低工資爲保障每個勞工生活水準,因此不可能分各產業訂定不同最低工資。
但辛炳隆認爲,雖然短時間仍難去除經濟成長影響,但經濟果實分配部分應漸漸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