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少女在喀什上演博物館裡的“加時賽”

8月6日上午,喀什地區博物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遊客——參加“石榴花開 青春綻放”全國青少年女子足球民族團結友誼賽的隊員們。她們利用比賽間隙走進這座充滿歷史記憶的殿堂,在文物與青春的碰撞中,觸摸喀什千年文明的脈搏。

“這件棉袍太漂亮了!”在北宋飾緙絲邊緣絹棉袍的展櫃前,貴州隊隊員劉朵朵和隊友們忍不住驚歎。這件1982年從麥蓋提縣採集的文物,以土黃色棉布爲裡,草綠色絹爲面,前襟與袖口的緙絲花帶在燈光下泛着溫潤的光澤。記者曾採訪過這件文物的修復師,當隊員們看到記者展示的採訪視頻和修復過程後,感慨萬分。平日裡就喜歡看歷史類書籍的劉朵朵此刻看得目不轉睛。她扯了扯記者的衣袖,指着展櫃旁電子解說屏上的細節圖說:“老師,你看,正反面居然一模一樣!”

13歲的雲南隊隊員楊靜萍收起了賽場上的颯爽,眼神中閃爍着對歷史工藝的探究光芒:“真不敢相信古人能有這麼精巧的工藝。”

喀什地區博物館講解員艾孜麥提·牙庫莆介紹,緙絲工藝有“織中之聖”的美稱,古人用“通經斷緯”的技法,如同以絲線作畫般進行編織。這件文物的花帶製作需數十道工序,配色就有七種之多,熟練工匠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完成。艾孜麥提的介紹讓孩子們紛紛咋舌。

江西隊隊員曾婧涵說:“這件文物讓我感受到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技藝的執着,這種精神和我們踢球時追求精進是一樣的。”

雲南隊隊員李國維在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展區前駐足仔細端詳,玻璃展櫃裡的屯田文書殘片雖已泛黃,卻清晰可見“開元十七年”的字樣。“這就是課本里說的安西都護府,原來這些文字真的能穿越千年來到我們眼前,感覺就像和古人對話一樣。”這位雲南省紅河縣第一中學的初二學生突然挺直腰板,模仿起守門員撲救的姿勢說,“班超當年在這裡鎮守,是不是就像我們防守球門一樣,得時刻保持警惕,守護好自己的陣地。”

她的比喻引來一陣歡笑,也將同伴的目光引向歷史深處。

當走到一樓班超雕像前,孩子們瞬間安靜下來。李國維仰頭望着身披鎧甲的班超雕像,眼神充滿崇拜,指尖無意識地摩挲着球衣上的隊徽:“歷史課本上說他‘投筆從戎’,原來真的這麼威武強大!他帶着36人平定西域,比我們踢客場比賽挑戰強手還厲害,這種勇氣太讓人佩服了。”

“班超在疏勒(今喀什)駐守了17年。”艾孜麥提指着雕像基座的地圖說,“就像你們在賽場上默契配合,當年,班超也聯合各族同胞共同守護邊疆。”這番話讓江西隊隊員曾婧涵若有所思:“難怪這次比賽叫‘石榴花開’,團結就是最厲害的戰術,最堅強的力量!”

在青銅器展櫃前,楊靜萍和隊友就一件漢代銅劍展開討論。“你看這把銅劍的弧度,像不像我射門時的腳法?古代戰士用它保家衛國,我們用足球傳遞友誼,雖然方式不同,但都有一種力量在裡面。”她邊說邊比劃。

艾孜麥提贊同道:“古代戰士練劍術和你們練球一樣,都要千錘百煉。”楊靜萍點點頭:“您說得對,不管是練球還是練劍,沒有日復一日的堅持,就不會有好的成果,這大概就是傳承下來的精神吧。”

離開博物館前,孩子們紛紛站到班超雕像前合影留念。“回去後,我要告訴班裡的同學,喀什不光有精彩的球賽,還有比進球更值得銘記的歷史。”劉朵朵說。(王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