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賽車馬拉松輪番上演 體育比賽賺眼球 賽事經濟火出圈

3月最後一週,全國各地迎來了一波體育賽事經濟的爆發。多場高質量體育賽事吸引數以千萬計的參與者,拉動了舉辦城市的旅遊、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了顯著的體育賽事經濟效應。

“終於迎來了國安的第一個主場,看完比賽我就和朋友去對面的飯館小聚。”球迷餘先生賽後和五六個朋友在工體北門對面的餐廳聚會到深夜。3月29日,中超聯賽北京國安隊主場迎戰成都蓉城,賽事熱度空前高漲,不僅門票收入一路飆升,場館周邊的餐飲、交通、衍生品銷售等也迎來了消費高峰。這一場景,正是當下賽事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從數據上看,我國體育競賽表演活動正展現出強大的發展勢頭。2023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顯示,我國體育競賽表演活動產值爲752億元,相較2022年的388億元,實現了93.81%的增長。2025年,賽事版圖更是精彩紛呈,除了中超、中職籃等職業體育賽事持續發力,哈爾濱亞冬會、成都世運會、十五運會等多項賽事在國內輪番上演。在國內體育消費市場持續被激活的背景下,專家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競賽表演業將延續高位增長,並且會同步帶動相關文旅消費實現持續增長。

頂級體育賽事的吸引力不容小覷。3月25日,在杭州進行的2026年美加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中國隊對澳大利亞隊的比賽,有創紀錄的70588名現場觀賽觀衆,僅票房收入就超過了5000萬元。同樣備受矚目的還有3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舉行的F1中國大獎賽,共吸引了超22萬人次來到現場觀賽,其中境外觀衆佔比15.25%,比去年增加100%。這些賽事不僅爲觀衆帶來了精彩的視覺盛宴,更在門票銷售、餐飲住宿、交通出行等多個領域創造了巨大的消費需求。

除了足球和賽車,3月最後一週,全國有近20場馬拉松接續上演。3月23日,2025無錫馬拉松暨全國馬拉松錦標賽(第1站)·大運河馬拉松系列賽(無錫站)起跑。今年,無錫馬拉松通過派送消費券大禮包等方式,僅一場賽事就直接拉動周邊產業效益達5.05億元,同比增長78.2%,充分展現了體育賽事對地方經濟的強大帶動力。3月30日,2025成都世遺馬拉松活力開跑,來自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0名參賽選手齊聚都江堰。本次賽事的接駁車數量比去年增加約66%。賽道上,安心涼麪、黃醪糟、鉢鉢雞等地方美食深受選手好評。跑者楊先生賽後稱讚道:“這些貼心的安排,提升了我們的參賽體驗。這次我和家人一起來的,在住宿和餐飲方面都感到非常便利,我們打算在這兒多玩幾天,好好享受一下。”

在民族文化活動方面,賽事經濟同樣展現出強大的活力與潛力。3月29日,貴州省舉行的百里杜鵑2025年“村舞”邀請賽活動中,來自各地的遊客和當地各族羣衆齊聚於此,鼓掌聲、歡呼聲不絕於耳。“此次活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過民族團結活動載體聚人氣、引人流、拉消費,持續打響花都鵬程文旅品牌影響力,助力百里杜鵑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村舞”邀請賽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全國範圍來看,賽事的舉辦爲所在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客流量。2024年,上海共舉辦178項國際國內體育賽事,創造直接經濟影響113.78億元、拉動效應309.90億元。過去幾年,憑藉高水平賽事的引領帶動作用,體育已然成爲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諸多城市的新鮮“名片”,彰顯着城市的獨特魅力與活力。這些城市藉助賽事的影響力,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了城市的經濟發展。

3月最後一週,密集的體育賽事帶來的經濟效應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體育消費正隨着體育賽事的增長通過跨界強強聯合,強化消費聯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3月最後一週,體育產業集中爆發可能只是全年體育產業大發展的縮影,隨着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擴大文體旅遊消費”“支持各地增加優質運動項目和特色體育賽事供給”這一政策紅利,爲賽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國各類體育賽事的“流量”,正加速轉化成消費的“能量”和經濟的“增量”。在政策的引導和市場的推動下,賽事經濟將不斷創新發展,爲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新的動力。(轉自4月2日《中國體育報》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