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田間看秋管——“豐收的架子起來了”
來源:農民日報
“從下到上一點黃葉沒有,說明不脫水;每一株都長出了氣生根,說明根莖壯。從目前玉米長勢看,這豐收的架子起來了。”近日,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高嶺鎮侯陀村外,沿着田間路走過大片過人高的玉米地,高優農業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曉鬆時而仰頭查看揚花的雄穗,時而屈身觀察吐絲的棒穗,又蹲下扒開層層綠葉看氣生根的疏密,最後得出自己滿意的預判。
合作社經管的這片玉米田,連同其他共約2000畝高標準農田,都是6月小麥收割後緊接着農機精播的夏玉米,按寬窄行株距15釐米全程滴水點播,畝均播種7300株,生長期全部水肥一體化噴灌。“良種、良法、良機,加上改造提升的良田,我們去年玉米單產每畝961.01公斤,加上小麥產量,我們的高標準農田已經實現畝產‘噸半糧’目標。按照目前田間長勢,後期水肥植保跟上勁,今年我們有信心再創一個新高度。”和糧食打了多年交道的黃曉鬆如是說。
沿着青紗帳邊看邊講,黃曉鬆意猶未盡,又帶記者來到合作社的“硬核部位”——智慧農業平臺。他先用鼠標點開牆上大屏,又在作物播種板塊打開一個編號文檔,一幅彩色動感模塊立刻顯示出來,“這個綠色區域是當時播種玉米的進度,在哪塊地作業、進度到哪裡了、行距間距多少,一目瞭然”。不僅如此,這個被稱爲合作社司令部的遠程控制平臺,還同時聯動着多個水肥一體化澆灌機房和田間各種鋪設管網,接受總控平臺發出指令,決定水肥如何配比、何時啓動關閉。“真正做到了旱能澆、澇能排,缺啥補啥”。
有良種、良法、良機加持,這些高標準農田在增收增效方面,有哪些過人之處?黃曉鬆的賬本簡要明瞭:農田提升改造後減壟增地,每百畝可多出5畝耕種面積,相當於每畝增收50元;通過水肥一體化技術科學調控,小麥玉米兩季畝產能增100斤,相當於增收100元;還有田間管理顯著節省人工提高效率,光澆水就能減少開支一大塊。三項合計,每畝能實現增收近200元。
“按傳統方式澆地,一個人最多能澆10畝,還不好僱人。現在我一個人開機澆地,一天能完成130畝,頂10多個人工,省力省心還省錢,你說這有多好。”在合作社停放各種農機的大院裡,侯坨村種糧大戶王福生指着自己平時操作的機械,興致勃勃地補充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孫維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