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煤矸石之困,得在“變廢爲寶”上多想辦法
煤矸石是煤炭開採、洗選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生態環境部一直致力於推動典型大宗工業固廢安全規範利用,嚴防大宗工業固廢違規傾倒、處理。但總檯《財經調查》接到民衆反映,在山西的個別地方,煤矸石等大宗工業固廢無序堆放,威脅生態環境安全和民衆身體健康。
煤矸石是煤礦開採的副產品,有煤必有煤矸石。資料顯示,煤矸石通常佔原煤產量的10%以上。有報道稱,2024年我國煤矸石的產生量達到8.25億噸,綜合利用率約爲73.6%。儘管這一利用率較過去有所提升,但每年仍有2億噸新增煤矸石堆存,累計堆存量已超過70億噸,形成了2600餘座矸石山,壓佔土地面積約1.5萬公頃。這些矸石山不僅佔用大量土地資源,還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包括土壤污染、水體污染以及生態破壞等問題。作爲煤炭大省,山西在煤矸石的綜合利用和處理上自然面臨更大的壓力。這次媒體報道的相關亂象,是對當地煤矸石處理現狀的一種揭露和風險提醒。
從報道看,由於處置不當,煤矸石給當地生態環境和民衆健康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如煤矸石在傾倒、填埋的過程中形成大量的揚塵,讓一些村民只好在自家院裡搭起了頂棚,甚至污染水源。另外,由於隨意填埋、堆放煤矸石,其重金屬及有害物質可能發生淋溶,污染河水。有的被污染村莊距離黃河一級支流汾河僅有300米的距離。對這一現象,當地並不是完全聽之任之。如有的煤矸石傾倒點就曾因爲未採取防揚塵措施,被生態環保部門多次處罰。但效果顯然並不理想。
其背後原因應該說是複雜的。如歷史欠賬多、新增產量大,大量煤矸石的堆積遺留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處置;一些地方缺乏針對煤矸石等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規範設計,對生態環境隱患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針對煤矸石妥善處置的相關法規、標準仍有待健全,而且相關固廢利用企業、產業尚不成熟。
那麼,在處置上也就應該多措並舉、對症下藥。比如,從眼下看,當務之急要通過加大投入,推動對一些長期積壓和未得到規範存放的煤矸石堆場增加防護措施、採取環保“急救”行動,儘量減少其對周邊生態環境和村民生活的影響。在妥善處置“存量”的同時,對於“增量”也要通過完善利用標準和強化環保執法,推動煤矸石規範化處置水平的提升,防止把壓力繼續留給未來。而從長遠看,則要加快提升煤矸石的綜合處置利用水平,推動從“生態包袱”向“資源富礦”的轉型。
公開報道顯示,煤矸石是一個資源寶庫,具有多種用途和價值。比如,既可通過填充路基、低窪地、土地復墾等直接利用,也能用於生產各類建築材料、矸石電廠燃燒和其它燃料利用,還有的可用於生態修復等。但目前這個領域也還面臨着標準體系滯後、產業政策不完善、技術有待提升等現實問題。對此,不妨因地制宜加大對相關產業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通過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方式,提升煤矸石綜合利用效率。如此,才能在根本上爲煤矸石的處置壓力“釜底抽薪”。如最近有媒體報道,內蒙古呼和浩特通過十餘年的研發,建設出國內首條規模化煤矸石懸浮煅燒生產線,利用低碳化途徑使煤矸石達到高值化利用,系統性地將煤礦廢棄礦產轉化爲新型工業原料。
可以說,提升“廢物利用”的產業化水平和技術水平,是從源頭化解煤矸石難題的必由之路。還有專家指出,可通過改進巷道佈置、推廣井下智能分選等,減少煤矸石的升井量。這同樣建立在技術突破的基礎之上。一些煤炭資源富集的地區,不妨更加重視這個領域的技術攻關和產業發展,既能化解煤矸石之困,也能找到新的產業發展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