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想太多而陷入負面情緒?學會理解接納讓心態更通透
文/邊池盈 圖/方舟出版
爲什麼,我總是想太多?
我們經常將煩躁、生氣、恐懼、自卑、嫉妒、罪惡感等不愉快的情緒,視爲「必須克服的對象」;也就是認爲壞情緒或負面想法應被消除,並以積極的想法取而代之。我們相信,唯有擁有「正向」的思維和情感,才能吸引好的人事物,生活順遂。
沒有人願意接近那些動輒發脾氣、抱怨連連、總是處於黑暗陰影中的人。因此,我們努力讓自己擁有「生產性思考」、「正向情緒」,並時刻保持「陽光面容」。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掌控外界的一切,但我們總認爲:「一切都取決於心態」,而「心是屬於自己的」,所以試圖改變與控制內心的一切。
然而,正是這種試圖控制心態的行爲,使我們的思緒變得紊亂,導致我們越想越多。我們誤以爲,只要理清思緒,快速擺脫負面情緒,並掌控經驗,自己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但我們真的能用思考來改變內心嗎?這本書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強行改變內心的努力,反而可能導致憂鬱、焦慮、強迫症,甚至恐慌障礙。過度思考不僅會降低認知功能,還會消耗我們應對現實問題的能量。之所以陷入無止境的思考,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心」的運作方式。那麼,究竟什麼是「心」呢?
精神醫學家森田正馬(Soma Morita)對此有一個有趣的解釋:
「心是不斷流動與變化的東西,它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正如燃燒中的木頭沒有固定形態,心也是如此,總是不斷變動、漂流。心,就像火焰一樣,存在於裡裡外外大小事情之中,它既不是木頭,也不是氧氣,而是燃燒的現象本身。」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秋天天氣乾燥,一根枯枝被菸蒂的火星點燃。丟下菸蒂的人並無意引發森林大火,但火焰卻在瞬間蔓延,甚至可能在短短一小時內燒燬整座山林。點燃大火的「罪魁禍首」是那個丟菸蒂的人,但他並非唯一的原因──乾燥天氣、樹枝的狀態、氧氣、風勢等各種條件,缺一不可。如此多的變數及條件結合在一起,讓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假如引發大火的罪魁禍首(也就是抽菸的那個人)趕緊撲滅火源,就可以終結大火了嗎?不,正因不可能,我們需要動員數十名消防員、灑水車、直升機來滅火。如果風勢強勁,別說幾個小時,甚至要花上好幾天才能完全撲滅火災。這與我們試圖控制自己內心的道理是相同的。但其實,縱火與滅火都不完全取決於一個人,我們卻以爲能憑一己之力改變情緒,纔會不斷陷入無限迴圈。
再來看看「心」的另一種定義吧!《離死之心》(Mind Beyond Death)這本生死指南書是如此說明的:
「原始的我們與我們所在之處,就是『心』。心從未誕生,也從未停下,它就待在那。心是超越時空的概念,它就是它。直至我們能完全找回原應具有的無盡智慧及慈悲,喚醒我們清淨且自由的本性以前,心將不停周遊在外,它是肉體裡的客人。」
書裡稱心爲「肉體裡的客人」,意指心並非我能創造、改變或指使的,而是無法控制的「客人」。身體動作某種程度上能照自己意志改變或控制,而心靈流動卻並非如此,爲什麼呢?可能因爲心靈並非實體,是產生於人際關係之間的現象,也可能是因心靈過於龐大,龐大到無法用我們的思維理解。
就好比無邊無際的天空與大海,我們的意志能改變天空與大海的景色嗎?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心靈的流動,我們也不可能改變。不過,觀察自己造成的變化,並停止變化還是可行的。觀察身體動作更容易造成哪些想法或情緒,同樣可行。
我們能看自己如何運用身體、進食、睡覺、走路、活動,看自己接觸世界的每一刻造成什麼樣的反應。我們能看自己見了誰以後,產生開心或不開心的情緒,看自己執著於哪些事情,逃避哪些事情。
火勢一燒起來,就難靠一己之力撲滅。但我們可以做的,是留意天氣是否乾燥,周圍是否有幹樹枝,並注意別攜帶可能造成火源的物品。瞭解易引發火勢的時間和地點,是我應做的事情。
雖然不能控制他人做出我不喜歡的行爲,但反覆思考或預想他人言行,導致自己產生不愉快情緒,是自己分內之事,我可以選擇不這麼做。反覆思考或製造擔憂、後悔、焦躁、埋怨,就等同自己在尚未茁壯的火苗上澆油。
過度思考最常見的類型是「反芻」(rumination)。反芻指的是處於負面情緒下,又反覆思考過去導致該痛苦情緒之經驗。
例如:「我當時不應該那樣做」、「都是那件事害的」、「明明做得到」、「要是我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這些與既定事實相反的假設通常伴隨後悔與罪惡感。只要事情一不順利、不照計劃走,我們就責怪自己或怨恨他人,最終讓自己陷入憂鬱情緒。反芻的最大特徵是思考方向皆面向過往,深陷於過往的泥沼中。
若說反芻是深陷於過往泥沼,那未來之苦就是「過度擔憂」了。沒有人能完全不擔憂,但問題在於「過度」。過度擔憂的人,總是想太多尚未發生的事情,消耗太多能量在腦海中模擬各種可能情境,試圖事先做好準備。
習慣過度擔憂的人,即便考試考上了、目標達成了,其他人都紛紛道賀恭喜,他們也無法真正感到喜悅,因爲下一個目標或問題早已佔據了他們的思緒。由於他們習慣了一直思考尚未完成的事情,擔心自己做不好的恐懼與緊張情緒揮之不去,讓他們始終活在焦慮之中。
兩種過度思考的模式都讓我們的注意力「停留在過去或未來」,讓我們沒辦法投入足夠心力在當下進行的事情上。
那究竟爲什麼我們總是無法擺脫這些想法呢?因爲過度思考其實是有其作用的。過度思考通常是一種調整情緒的策略,用於碰上不愉快經驗,希望控制局勢時。它帶給我們錯覺,好像只要找出當下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加以分析並預測結果,就能掌控這個局面。
當然,因爲此種方式的副作用遠大於成效,專家還是建議大家應學習接受負面情緒本身,或用不同角度重新解讀負面情緒等方法,而非過度思考。
所以「越想越難過,就別想了」這種話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去探討此種思維究竟是爲了彌補或掩飾哪些事情,又與哪些情緒與經驗有關。如果問題來自於注意力,可以去訓練專注力。如果問題來自於情緒,那我們應該嘗試正視情緒,深入瞭解。若想更進一步改善思考方式,就得去「修行」。所謂「修行」是什麼?就是去了解生與死如何連結,人與人或事物與事物之間如何產生連結。
每個人都僅有一副身軀,該怎麼做,才能充分運用我們的身軀呢?想走出「思考牢籠」,首先我們需要一張指引出口的地圖,還得綜觀局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推薦書籍】
書名:《致想太多的你》
作者:邊池盈(변지영)
簡介:作家、臨牀與諮商心理學博士,於韓國CHA醫學大學(차의과학대학교)醫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主題爲調節焦點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她專注於以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重新詮釋心理學理論。
出版社:方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