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不懂得拒絕別人?心理學「定錨效應」讓對方被否定也不易惱怒
文/時田壽子 圖/大是文化、達志示意圖
CASE2 就是不太想去聚餐
下次要不要一起出來吃飯?
1.給予肯定「這提議不錯欸!」
2.表達現況、事實「啊,我最近甜食吃太多,胖了不少,現在正在減肥∼」「(緩衝語)我超想去的啦⋯⋯。」
3.做出讓步或替代方案「等我再瘦個3 公斤就一起去!」
訣竅 先說「不錯」,再否定。
不說「好」,要說:「這個不錯欸。」
「要不要一起吃飯?」「喔,好啊!」
這樣的對話,原本應該是輕鬆吃飯的開端,但如果你的心中閃過了一絲猶豫,請先別急着答應。
也許,那是你內心深處發出的求救訊號。
說不定你早就察覺,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心中總有些微妙的不舒服。比方說,他可能講話尖酸刻薄,或意見總是不合,甚至經常遲到,讓你等了老半天。
這些你原以爲自己不在意的小事,慢慢累積起來,就成了你內心的求救訊號。
你要繼續忽視這個內心的求救訊號嗎?
還是願意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先沉澱一下心情,再做決定?
如果你選擇「先想一下」,不妨試着婉拒一次邀約看看。
首先,可以用「聽起來不錯欸」這類語句表達肯定。不過,這裡要特別注意,不要直接說「好」、「OK」,而是要說:「不錯耶!」
因爲「好」的意思是「我會去」,代表你已經接受邀約;但說「不錯耶」,只是表達「提議不錯」,並不代表承諾參加,只是附和意見而已。這樣一來,就算你最後選擇婉拒,對方也比較容易接受,不會感到難堪。
接下來,請簡單說明理由。說什麼都可以,只要聽起來合情合理、不勉強即可。
例如:「最近工作有點忙。」或者,如果你家裡有養貓,也可以說:「我還要照顧貓。」最後,請順着對話的語境,提出體貼的退讓方案。像是:
「等我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再約。」「等我家的貓習慣自己在家,我們再約。」
在商務場合中,表達拒絕時,通常會避免加入太多情緒性字眼,但在朋友之間,這是很合適、也很自然的。
所以,爲了向對方表達遺憾,建議可以加上一句緩衝語,例如:「我其實超想去……。」
和朋友吃飯,能讓人抒發壓力,但碰到不對盤的人有時也會讓人更加鬱悶。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來就不可能總是順心如意。
別忽視自己的感受,請試着把自己看得和朋友一樣重要,用心照顧自己的情緒。
刻意用「不過」、「但是」
在拒絕部分的狀況下,第一步一樣是先正面迴應對方。
接着,在步驟② 說明原因時,有一個關鍵──不要加上「不過」、「但是」等轉折語。爲什麼?
因爲一旦加上這類轉折語,後續的效果就可能打折扣。
舉例來說,當對方聽到你先認可他的提議,接着又說:「但是,那天下午我要去掃墓。」他很可能會以爲:「看來午餐和後續活動都要被拒絕了吧?」而略感失望。這時,如果你拋出一句:「不過,如果只吃午餐,我應該OK。」氣氛便會出現逆轉。
這樣一來,對方原本以爲全部邀約都被拒絕,結果卻發現你願意參加一部分,反而會感到更開心。
也就是說,在步驟③,刻意用「不過」、「但是」這類轉折語氣,來強化這種情緒上的落差。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學技巧──先告訴對方對他不太有利的條件,之後再接着提出讓對方開心的選項。
這種說話技巧,也經常出現在電視購物頻道。
比方說,購物臺一開始會先顯示「五萬九千八百日圓」,讓觀衆覺得「好貴」。接着再說:「不過現在下單,我們可以提供兩萬日圓的折抵!」
觀衆會把一開始看到的數字當作基準,當發現折扣後的價格降低時,就會因爲便宜,進而產生購買意願。
在心理學上,這種技巧稱爲「定錨效應」或「以退爲進法」,是一種知名的談判策略。
在其實想拒絕,但又不想完全否定對方時,很常派上用場。
當你心裡出現不安的想法時,例如:「只答應吃飯,但不參加其他活動,會不會很奇怪?」或者「把邀約改成對自己有利的,會不會太自私?」
不過,實際試過後,你會發現,對方多半會很爽快的接受提議。
這是一種能減輕內疚感的拒絕技巧。
順帶一提,在這種情況下,若你一時想不到合適的拒絕理由,不妨以「和家人有行程」爲由婉拒。
因爲是全家一起參加的活動,聽起來很自然合理,所以當你一時想不到合適的理由時,不妨試試看這個說法。
【推薦書籍】
書名:《好人必學的溫暖婉拒法》
作者:時田壽子
簡介:爲隱性高敏感族(HSP),提供諮詢的心理諮商師
出版社: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