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目科技爆雷 昔日智駕獨角獸倒在春天前

本報記者 夏治斌 石英婧 上海報道

“今天已經入職新公司了。”2月12日,曾經的智駕獨角獸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縱目科技”)前員工武娜(化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坦言,“我在縱目科技發現工資異常就開始看新機會了,很多同事現在纔開始忙着找工作、面試,同時還要忙着維權。”

劉成(化名)是武娜口中的衆多同事之一,現在的他忙着找工作,同時也在忙着討要被拖欠的工資、社保。“我們公司老闆跑了,消息都是‘已讀不回’。”

時間回撥至2月8日,有縱目科技員工告訴記者,他們公司行政在釘釘羣內發消息稱,2月8日18點開始斷電並封樓,員工可在以上時間內把個人物品取走或者辦理離職證明。

“說辦離職都是騙人的,薪資數據沒有。我是自己去社保中心辦的退工。”劉成稱,“開工前一天,老闆在國外開了個會,讓員工自給自足。高管也都離職了。”

與劉成一樣被拖欠工資、社保的員工還有700多人,他們還都奔波在維權的路上。多位員工告訴記者,縱目科技CEO唐銳已在國外且失去聯繫,其視頻號的IP地址顯示在日本。

對於員工權益保護的相關問題,2月8—12日,記者多次撥打唐銳手機號,但均處於關機狀態。與此同時,記者以短信向唐銳發送採訪問題,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回覆。

智駕獨角獸遭遇資金危機

“縱目在智駕行業還是比較有地位的,當時覺得畢竟是十幾年的企業了,一時的困難應該還是會過去的,萬萬沒想到……”談起縱目科技的現狀,武娜言語間仍覺得不可思議。

如武娜所言,縱目科技曾經的確是智駕領域的明星企業,該公司成立於2013年,是國內ADAS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覆蓋全面自動駕駛功能的解決方案,其總部位於上海。

智能駕駛是需要鉅額資金持續投入的行業。單在2024年11月,縱目科技的資金危機向外界逐漸暴露出來。工資發放日是每月10日,但在2024年11月10日,公司召開臨時全員會議宣佈,發薪日延至當月25日。而後在當月25日,縱目科技再開全員大會。

2024年11月25日,縱目科技員工工資也有所調整。記者獲取的方案顯示,凡月薪在1萬元以下的員工全額發放,稅後月薪在1萬元以上的員工按稅後1萬元進行發放,剩餘部分在融資到位後當月補發。社保和公積金會正常全額繳納。此外,2023年的績效獎金因公司經營績效目標未達標且縱目科技處於嚴重虧損狀態而予以取消,2024年的13薪暫緩發放。

“2024年10月、11月的工資和社保公積金都有發放,但12月份的工資和社保就通知都沒有了。”劉成向記者憤怒地說道,“我們被拖欠工資,社保也沒繳納,這些影響太大了。”

1月24日,唐銳曾在公司的釘釘員工羣@所有員工,併發文稱:“現在我們還在積極想辦法。現在的情況,包括寧波這邊節後纔會按照流程啓動收購資產盡調,東陽股東在籌劃一些舉措,但是節前不會有新的融資進來是比較明確了。”而後在1月26日,縱目科技召開全員會,唐銳向員工告知公司目前所處的艱難現狀,並建議大家可以離職,自行繳納社保。

年後情況並未得到緩解。2月8日,公司員工李磊告訴記者,他們公司行政在釘釘羣內發消息稱,2月8日18點開始斷電並封樓,員工可在以上時間內把個人物品取走或者辦理離職證明。

2月8日,記者剛到達縱目科技上海總部之時,正有工作人員從縱目科技辦公大樓大門裡側,用白色不透明的貼紙貼在大門玻璃上,現在從大門外面已經沒辦法看到公司的前臺。

多次上市受挫

“縱目科技的崩盤事件絕對不是突然出現的,一年多以前就已經出現端倪了。”2月13日,對於縱目科技從當初的明星企業到當下的現狀的變化,一位接近縱目科技人士向記者如是說道。

“唐銳一直在創業公司,他對公司的發展相對比較理想化,覺得靠融資就可以活下去,不去算公司具體的經營賬。”上述人士坦言,“幾次IPO都沒成功,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港股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爲2.25億元、4.69億元和4.98億元,對應的淨虧損分別爲4.34億元、5.88億元和5.64億元,3年累虧近16億元。

“年度虧損都大於年度營收,累計虧損已經十多個億。”上述人士告訴記者,“早期的幾個投資者對唐銳很照顧,這也是縱目融資相對順利的原因所在,只是經營賬一直沒算過來。”

對於縱目的虧損,曾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國內的ADAS市場主要還是被海外的國際供應商所壟斷,國內供應商的市場份額本來就相對較少。“縱目雖然是較爲領先的ADAS解決方案提供商,但現階段搭載其產品的量還較少,不足以形成規模效應,所以企業會持續虧損。”

在資本市場,縱目科技曾是個不折不扣的“香餑餑”。港股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有過9輪融資,其背後投資團隊實力不凡,陣容也十分多元化。其中,D3輪是由湖北小米領投。

記者注意到,縱目科技曾多次衝刺IPO。2017年、2022年,縱目科技就曾掛牌過新三板、衝刺過科創板。2024年3月28日,縱目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主板掛牌上市,而後由於招股書滿6個月後未能通過審覈,縱目科技港股上市申請於2024年9月28日失效。

對於縱目科技多次衝擊IPO失利的緣由,2月8日,另一位已經從縱目科技離職的員工吳宇(化名)向記者分析道:“核心還是與公司的造血能力相關。縱目科技衝擊A股之所以失敗,一方面是公司造血能力(欠佳),另一方面是趕上了2023年IPO市場整體節奏收緊。”

新業務或致公司業績承壓

曾經智駕領域的明星企業何以雪崩至此?接近縱目科技的上述人士表示,如果把時間線往回撥兩年,可以看到縱目科技的主營業務已經沒有繼續向前發展,公司花了大量的精力、財力去開拓了新的蠶叢機器人業務。“從經營的角度來看,花大精力做新的業務是不合理的。”

除智駕業務外,縱目科技也在多維度佈局蠶叢機器人業務。2024年1月,唐銳宣佈縱目科技全新子公司“蠶叢機器人”正式問世,並正式推出FlashBot閃電寶。同年12月4日,上海縱目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爲RUI TANG(唐銳),註冊資本爲5000萬元。

根據公開報道,在縱目科技1月26日召開的全員大會上,唐銳表示,公司一直在與某家寧波上市公司對接業務併購事宜,但收購方還需要春節後1—2個月時間才能完成項目盡調與資產評估。此外,唐銳還表示,公司有意出售智駕泊車業務,但保留移動充電機器人業務。

“每次公司開會都說有新的意向合作公司或者政府啥的,但每次都沒有後續了。”劉成向記者解釋道,“移動充電機器人業務一直說後面有幾千臺的大單,但其實落地的很少。”

對於公司所處現狀,劉成也向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他告訴記者:“公司把重心放到機器人上,那乘用車的高階泊車技術就開始停止,業務也開始收縮。而機器人業務採用的乘用車的技術路線,現階段很難真正做到量產落地,這就導致公司在這一塊的資源越投越多。”

本來百米衝刺的智駕明星企業,卻迎來了大敗局,倒在了2025年的春天前……

縱目科技的雪崩會不會加速智能駕駛賽道的洗牌?接近縱目科技人士稱,縱觀中國整個智能駕駛賽道,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的企業非常少,大部分企業還是靠融資來“輸血”。“很多智駕企業都是在賠錢做業務,一旦融資的口被卡死,大部分企業的生存都會變得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