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樹小農的困境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馬來西亞棕櫚樹農夫不願栽種新樹,理由是須等待三~五年纔會開始有產量收入,且達到盛產需更長時間。
精句選粹■Exports from top producers Indonesia, Malaysia could fall 20% by 2030. Smallholders avoid replanting due to costs, income loss.
印尼與馬來西亞這兩大棕櫚油出口國正面臨供應隱憂,樹齡偏高與高齡農民雙重問題正拖累未來產量。由於重新栽種成本高、新樹需多年才能收成,許多小農選擇延用低產量的老樹。若情況持續下去的話,兩國2030年出口量恐銳減兩成並推升全球植物油價格。
人與樹同樣面臨老化
馬來西亞農民莫斯曼(Suratmen Mosma)位於首都吉隆坡以南300公里的棕櫚種植園樹木老化、果實變少,但他不願栽種新樹。理由是必須等待三~五年纔會開始有產量收入,且達到盛產需更長時間。他表示:「我沒有種新樹,因爲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外媒訪問11位馬來西亞小農後發現,大部分農民因目前價格較高,且依賴老樹作爲主要收入而不願重新種植。
另一個問題是這些農夫大多高齡,子女遷往都市,缺乏勞力因此無法重新種植。42歲的棕櫚農夫沙菲(Mohd Sharul Haizam Shafei)表示:「我們得考慮種植與人工成本,還有很多獨立小農不想被銀行貸款綁住。」
大馬全國小園主協會(MASH)總裁哈山(Adzmi Hassan)表示,雖然馬國政府補助重植費用的一半,但很多小農不願透過借貸支應剩餘費用。哈山呼籲政府像2019年前一樣全額補貼,但他也知道機率很低,因爲其他補助也已縮減。
棕櫚油廣泛用於烹飪油,也用來製作蛋糕、化妝品與清潔用品,佔全球植物油供應超過一半。印尼與馬來西亞合計佔全球棕櫚油供應量超過85%。
在數十年產量激增後,市場如今來到轉折點,兩國出口料大幅減緩,原因包括產量停滯與印尼將更多棕櫚油轉而用於製作生質柴油。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莫斯曼這類小農經營的園區狀況比預期來得還更糟;老化與低產樹木未被替換,恐讓整體產量進一步下滑。小農種植園佔馬來西亞與印尼總種植面積的4成,已是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重植計劃 成效不彰
業界人士表示,小農未來產量可能被高估,因爲樹木狀況及新樹種植率比政府預估來得差。
馬來西亞棕櫚油協會前主席M.R. Chandran估計,馬來西亞小農種植的棕櫚樹至少一半已過了盛產期。這遠高於馬來西亞政府評估的37%。
產業人士米斯特里(Dorab Mistry)表示:「棕櫚油供應日益吃緊。這不只是馬來西亞面臨的困境,印尼也一樣。雖然印尼種植園較新,但五年內也會遇到同樣問題。」
印尼政府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0月爲止,2016年推動的「2025年前重新種植250萬公頃」的計劃僅完成10%。無論是小農或大型種植園,逾三分之一油棕樹已達到或超過產量高峰。
業界預估,兩國2030年合計出口將較2024年下降五分之一,僅有約3,700萬公噸。馬來西亞官方迴應表示,根據2024年數據,僅36.2%的小農油棕樹樹齡超過18年,且許多小農在政府協助下已開始重新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