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決賽G7四大看點:終極對決一觸即發

對於NBA總決賽第七場,似乎每一個統計數據都能找到一個反例。

例如,歷史上此前的19次總決賽搶七中,主場球隊擁有明顯優勢,這顯然對俄克拉荷馬城雷霆有利——他們將在明天主場迎戰印第安納步行者,迎來這輪七戰四勝制系列賽的終極對決。

但有趣的是,NBA歷史上曾有四支客隊在總決賽搶七戰中奪冠,舉杯慶祝的香檳灑在了客場更衣室,而這四支球隊全部來自東部聯盟(1969年凱爾特人、1974年凱爾特人、1978年子彈隊、2016年騎士)。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現象:過去三次進入搶七的總決賽,最終奪冠的球隊在系列賽前五場打完後都是2-3落後。那支2016年逆轉1-3落後的騎士無需多言,2013年的熱火和2010年的湖人(當時還是2-3-2賽制)也都實現了連贏兩場逆轉奪冠。

對於步行者來說,這是他們本次令人驚歎的季後賽征程中值得汲取的另一份信念。他們在兩個月前只是東部四號種子,而現在距離擊敗雷霆、贏得隊史首冠只差最後一場勝利。要知道,雷霆可是常規賽聯盟第一(68勝14負)。

當然,兩隊都巴不得能早早橫掃對手、拿下冠軍,如今早已舉行完奪冠遊行、訂好總冠軍戒指。但能走到搶七這個舞臺——一個締造過無數NBA歷史經典時刻的舞臺,對球員和教練而言,仍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榮耀。

“能參與其中,是所有人都值得珍惜的特權,”雷霆主教練馬克·戴格諾特說道,“我們會盡情享受這一刻,全力以赴,打出我們的風格。”

雷霆鋒線杰倫·威廉姆斯也說:“真的會讓你起雞皮疙瘩。”

在六場激烈交鋒中,雙方几乎沒有出現爭執或敵意,彼此建立了高度的尊重,這在賽前最後一日的採訪中也清晰可見。

步行者後衛泰雷塞·哈利伯頓的一句話完美詮釋了這個系列賽的精神,無論他說的是哪支隊伍:“我想不到有哪一羣人更值得我並肩作戰。”

從風格和陣容結構來看,步行者和雷霆可謂異中求同——兩支小市場球隊,都在追逐隊史首冠,都由入選全NBA陣容的控衛領銜,擁有年輕、團結且陣容深度出衆的班底,防守都極具侵略性,主力與替補都能得分,而教練則是聯盟中最受尊敬的兩位之一。

正如戴格諾特所說:“這兩支球隊能走到今天,靠的都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拼勁十足,團隊籃球,兩隊的成功都建立在同一種信念和風格上,如今他們正正面對決。”

隨着2024-25賽季迎來最後48分鐘,這場終極對決值得關注的四大看點如下:

1、戰況或將異常焦灼

等等,我們剛纔說“48分鐘”?實際上,如果這場比賽要打到53分鐘甚至更久才分出勝負,也絕對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歷史數據顯示,NBA此前19次總決賽搶七戰中,有兩場進入了加時。1957年,波士頓凱爾特人甚至打了兩個加時才以125比123險勝聖路易斯老鷹;五年後,凱爾特人又在加時賽中以110比107擊敗湖人——那是比爾·拉塞爾在60年代六次在總決賽擊敗湖人“雙子星”傑裡·韋斯特與埃爾金·貝勒的第一次。

總決賽搶七場的平均分差爲6.9分,是所有總決賽比賽中最小的分差。過去六次搶七戰,每場的最終分差都沒有超過7分,可見這種比賽的激烈程度。

更妙的是,截至目前,這輪雷霆與步行者的系列賽前六場總比分爲:雷霆662分,步行者655分。場均分差僅爲1.16分,極爲接近。因此,若這輪系列最終以一場勢均力敵的肉搏戰收尾,將再自然不過;相反,如果出現一邊倒的結果,反倒會顯得格格不入。

2、戰術層面的交鋒

季後賽系列賽的勝負往往在一場接一場、一節接一節、甚至每一個回合的調整中悄然改變。但在已經打完的24節比賽、合計超過1300分與500個籃板之後,你或許會以爲雙方早已用盡所有戰術,每一塊戰術棋子都已擺上棋盤,第七戰只剩下誰執行得更好、誰的得分手手感更熱的問題。

但顯然,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哦,當然還有調整空間,”步行者主帥裡克·卡萊爾說道,“到時候我們就知道了。”

卡萊爾的教練組在第六戰就亮出了一手精妙變化。原本以攻防節奏快、衝勁十足著稱的步行者,在G6的比賽中反其道而行之,以出人意料的降速策略,在主場蓋恩布里奇球館以108比91擊敗雷霆,將系列賽拖入搶七。

他們不再一拿球就對雷霆施壓,而是有意識地在防守端放慢節奏,轉而更穩地佈置半場陣地防守,並比系列賽前幾場更頻繁地夾擊雷霆的核心控球手——謝伊·吉爾傑斯-亞歷山大。

“我們在應對他們的調整方面做得不夠好,也沒有信任之前的打法,”雷霆後衛亞歷克斯·卡魯索表示,“其實到這個階段,我們整個賽季早已見過各種防守方式了——不論是針對亞歷山大,還是對傑威或整個團隊。”

“對手有打得強硬的,也有打得鬆的,有聯防、有夾擊、有退守堵中路……我們其實都準備過,現在的關鍵就是在場上能迅速識別對方佈置,並抓住弱點加以利用。”

而雷霆主帥馬克·戴格諾特自然也還有後手,只是要確保這些戰術變化不會讓球員陷入過度思考,而失去原本流暢、自然的比賽節奏。

“你當然希望從前幾場吸取教訓,把比賽計劃貫徹到實戰中,”戴格諾特說,“但不能因此削弱球員的侵略性、自信和本能反應。”

3、關注後場的X因素

當你擁有像印第安納步行者這樣多點開花的陣容時——季後賽至今已有8位球員得分超過200分,創下NBA歷史紀錄,你就有很多X因素可以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論是點燃攻勢、填補空檔,還是徹底接管比賽。大個子奧比·託平和側翼本內迪克特·馬圖林都曾在系列賽中有過亮眼表現,他們任何一人都可能再次站出來,接力首發陣容打出的開局。

而最有可能攪動局勢、甚至在需要時火上加油的,非替補老將控衛TJ·麥康奈爾莫屬。這位33歲的匹茲堡人,在第三場比賽中成爲總決賽歷史上首位拿到至少10分、5次助攻和5次搶斷的替補球員。而在第七戰尚未開打前,他已經是唯一一位在總決賽中至少砍下60分、送出25次助攻、抓下15個籃板的替補球員。

不少人已經開始拿麥康奈爾與2011年達拉斯獨行俠奇兵J.J.巴里亞作比較——後者當年幫助裡克·卡萊爾執教的獨行俠爆冷擊敗勒布朗領銜的熱火,奪得總冠軍。

“我確實看到了很多相似之處,”卡萊爾說,他正是那支冠軍獨行俠的主帥。

不過,麥康奈爾最寶貴的價值並不體現在數據欄上。他的貢獻是那些飛身撲地的拼搶,是在距離籃筐12英尺內玩轉節奏的突破能力,是那種出其不意地變向搶斷、撕裂防線的直覺和能量。

而在雷霆這邊,阿隆·維金斯與卡森·華萊士是放在多數NBA球隊都能擔任首發的全能型後衛,伊賽亞·喬則能夠頻頻製造三分威脅。但如果說誰最可能在關鍵時刻“扮演麥康奈爾”,那就非亞歷克斯·卡魯索莫屬。這位攻防兼備的攪局者在系列賽中已有兩場得分上20,還送出14次搶斷,是雷霆板凳席上最可能點燃比賽節奏的人選。

4、中鋒還會有表現空間嗎?

如今的NBA,早已遠離了比爾·拉塞爾、卡里姆·阿卜杜爾-賈巴爾、哈基姆·奧拉朱旺或蒂姆·鄧肯主宰總決賽搶七的年代。在1969年總決賽MVP獎項設立後的前17年裡,中鋒球員曾8次當選;但在過去19年裡,這一榮譽只被中鋒贏得過一次——2023年的尼古拉·約基奇。

本輪總決賽中,外界原本就不指望俄克拉荷馬城雷霆或印第安納步行者的中鋒能成爲主宰比賽的關鍵,但他們的表現,尤其是在進攻端,仍遠低於常規賽水準。

對於雷霆來說,切特·霍姆格倫的命中率僅爲35%,三分球更是隻有17投2中,而他在常規賽期間的整體命中率爲49%,三分命中率也有38%。另一位中鋒以賽亞·哈爾滕施泰因在這一輪系列賽中場均出場時間被削減至19.2分鐘,僅爲常規使用量的三分之二,得分和籃板的兩雙表現也被大幅壓縮。

步行者的邁爾斯·特納——以能將對手中鋒拉出禁區而聞名,在前六場比賽中的三分球25投僅中5,整體命中率也僅有36.8%。而他此前56場季後賽的生涯平均命中率高達51.2%,其中三分命中率更是達到40.1%。

儘管如此,兩位主帥都沒有對內線球員的影響力失去信心,至少在防守端,他們依然保持了標準線以上的表現。

卡萊爾談到霍姆格倫時說:“有很多階段我們真的沒能很好地限制住他。”

雷霆主帥馬克·戴格諾特也爲霍姆格倫和其他核心球員辯護,他指出總決賽的對抗強度會迫使球員放棄那些從常規賽一路依賴到現在的優勢打法。

“在常規賽裡,你不會連續七場面對同一支強隊,”他說,“而正因如此,不論是偉大的球員還是強隊,他們總會在系列賽中上下起伏。”

“要在季後賽系列中不斷複製相同的表現是非常困難的,這就是爲什麼有時球隊能贏下一場、有時會輸,爲什麼一些球員某天大發神威,隔天就失去存在感。”

當然,不論位置如何、狀態如何,第七戰註定不會平靜結束。

(NBA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