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守門人 央行總裁楊金龍剛柔並濟

央行總裁楊金龍。圖/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行事穩健,卻不乏鐵腕作風。面對炒匯、炒房的投機風氣,屢屢揮出「金龍拳」毫不手軟;但當政策過嚴、可能誤傷首購與換屋族時,又展現願「開小門」順應民意,以剛柔並濟的方式應付複雜的市場變化。

2020年12月起,央行陸續祭出七波房市管制,歷時近五年。2024年9月推出的第七波,被外界形容爲「史上最重」,甚至戲稱他掀起了房市的「金龍海嘯」。

楊金龍曾對此表示,心中五味雜陳,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一出手,房仲業、建築業的從業人員都會受影響,「我也覺得有點sorry」,他未覺得自己是英雄,但這波房市管制確實奏效,且扭轉民衆對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是我的安慰」。

不論建商如何反應,楊金龍堅守原則,強調央行最關心的不動產指標是「放款集中度」,同時觀察房價修正幅度與貸款金額變化,維護金融體系穩健。

「我們要讓市場cool down(冷卻下來)。」他說,打炒房的目的在於扭轉過度樂觀的預期心理,並搭配財政部囤房稅、內政部平均地權條例,讓房市能soft landing(軟着陸)。

對於外界擔心房市泡沫化,楊金龍則認爲泡沫難以定義,但房價持續上漲、預期心理過強,就有風險,臺灣銀行體系健全,央行出手是「防患於未然」,避免重蹈他國覆轍。日本與美國的經驗顯示,一旦泡沫破裂,代價極爲沉重;中國大陸則因出手過晚、力道過猛導致房市低迷,值得臺灣借鏡。

爲了防止房市炒風再起,央行僅針對首購、換屋與都更危老族羣小幅鬆綁,仍要求銀行得「自主控管」不動產貸款總量,逐季檢視成果,年底前不解禁,銀行若未達標,須說明原因。楊金龍坦言,央行出手是因爲「國內房市太熱了」,任由房價攀升,危及金融穩定也不利房地產長期健康發展。

不只打房,楊金龍對炒匯同樣重拳出擊。2025年5月,新臺幣暴力升值,央行啓動外匯專案金檢,不過三天即查獲疑似炒匯個案。有外資或企業以「國外借款」名義匯入資金結售新臺幣,卻未有實際用途;也有外資匯入後未立即投入證券,而停泊活存帳戶,皆屬異常現象出,這些行爲反映市場對新臺幣升值的預期,帶有炒匯動機。

從嚴格打炒房、打炒匯,到體恤首購與換屋族的困境,楊金龍「硬中帶柔、剛中有度」的拿捏,展現總體經濟守門人的智慧與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