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小水力發電策略之發展

臺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洪正中。圖/陳逸格

現代臺灣小水力發電是繼太陽光電、風電之後而發展出之第三大再生能源,追溯國家再生能源策略之發展過程,小水力發電早從10年前在農水系統的圳路上開始推動,其裝置容量雖小至10~300kw之間,但數量卻在將近百座之多,此階段的成果在奠定「川流式發電」的設備、技術、能力之基礎。

近三年來,小水力發電在「管渠式發電」領域有很大的成績突破,臺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小水盟)理事長洪正中表示,此歸功於臺水公司李嘉榮董事長制度性的推動從水庫→淨水場→配水場→用水端的輸水管流發電,屢創佳績,未來10年必定會累積數10座甚至100座的自來水系統小水力發電機組,令人興奮的事情是近日經濟部能源署已決定修法,從寬認定管渠式發電屬於再生能源的規範,如此將以前恐遭認爲灰電的情形得以被認定爲綠電,並以躉購費率來賣電,來擴大綠電的生產來源,更可喜的是此認定修正不只涉及自來水系統,更涉及污水排放系統及冷卻水系統的小水力發電。

另一方面,小水力業者也期盼水利署,從今年起要推動的「利用河川水利設施加裝小水力發電設備」計劃能夠成功,才能漸漸打開河川是蘊藏最大水力能的水體之大門,但如同水利署所說,政府及民間業者對河川小水力發電之開發經驗仍嫌不足,今年將透過建立示範案場等計劃來練兵並累積經驗,至於是否數年內很快能趕上歐日等技術先進國家自是備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