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住被套真的沒差?專家提6點「有差」:難以保證一輩子沒急需、不換房
房市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自住沒差。」你也這樣想過嗎?這句話聽起來平平無奇,但有時候,正是這樣看似無害的想法,讓我們在買房這件人生大事上,不小心錯過了更好的可能。
因爲,就算是自住,也值得選得更好。一起來看看,那句「沒差」,到底差在哪裡?
1、第一間房子的「增值力」 決定你未來的換屋自由
如果第一間房子有增值,除了自備款和還的本金能取回來,增值的部分更能變現,成爲你下一個階段的資源。
換句話說,第一間房子買得好,等於幫未來的自己預存了「選擇權」。
2、買貴了 資金就被卡住了
看看哪些在2013年、2014年買在高點的建案,有多少人是在2016-2021年認賠出場?
留下來的人,就算在2022年-2024年順利平盤或小賺出場,但是卡住的這段時間,不只讓資金動不了,也會錯過其他更好的資產機會。
相反的,買得合理,甚至比銀行估價還低,就算遇上景氣起伏,也不至於受傷。資產成長,才真的能慢慢累積。
3、地點選錯 房子變成「流不動的資產」
買房,是要讓你的人生更有選擇,不是讓你被套住。選對地點,不只是自己住得開心,未來要出租、要賣,都比較好處理。
讓房子保持「可以選擇」的狀態,纔是真正的安心。
4、產品選錯 住得不開心、賣得不甘心
坪效低、公設高、動線卡卡、光線不好……這些在圖面上看起來沒什麼,住進去才知道差很多。
而一間住得不舒服的房子,生活不開心是一回事,未來要脫手,市場接受度也會打折扣。所以,除了價格好,你也得真的喜歡住在那裡。
5、「我喜歡」很好 但也得想一點「未來的市場怎麼看」
每個人當然都有自己的偏好,但如果格局太特殊、位置太冷門、風格太強烈,也可能讓未來轉手時遇上阻力。
我常說:「進場的時候要想出場」,即便是要長期持有自住的房子,也是要先想好退場策略,避免未來想賣的時候卡關。
買房其實是在做一個長期選擇,選一間自己喜歡、但市場也能接受的房子,不是折衷,而是聰明。
6、財務沒留餘裕 生活就會變得緊繃
買房不是隻看總價,而是看整體壓力。如果貸款沒談好、現金流壓力太大,生活品質會被壓縮,也會影響到資金運用在其他投資的彈性。
甚至,有些人因爲現金流吃緊,不得不賣屋、甚至斷頭出場。
我們可以練習用「成長型思維」買房,在每個階段,就做這個階段所能做的最好的選擇。
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壓力,一步步隨着能力、收入、投資績效慢慢升級。
買房,從來不是隻爲了「住」,更是讓我們住得安心、生活得有選擇、資產慢慢長大的方式。
所以說,與其說「自住沒差」——不如問問自己:「我還能不能選得更好一點?」買對房子,其實就是幫自己的人生多留一條路。
不是每個人都要當投資客,但如果可以讓生活更順、更輕盈,那就值得多想兩步。你可以在買房前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
住得安心,也住得聰明,這纔是最值得的自住選擇。
◎本文內容已獲 邱愛莉-安居樂業,財務自由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