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越寫越小是警訊!退休會計和巴金森氏症共處十逾年

隨着人口老化,臺灣每年新增2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總數近8萬人。(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68歲的麗玉姐(左)確診巴金森氏症超過15年,積極服藥及運動之下,病程穩定且進展緩慢,是醫師口中的模範病人。(王家瑜攝)

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與臺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身腦並行.協力尋寶趣」活動,近百名病友在家屬陪同下參加尋寶遊戲、趣味運動及合唱表演,藉此鼓勵更多患者走出戶外,積極面對疾病挑戰。(王家瑜攝)

隨着人口老化,臺灣每年新增2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總數近8萬人。今年68歲的麗玉姐過去擔任會計工作,起初是開車時手轉不過來,後來又發現自己的字越寫越小,輾轉確診巴金森氏症,起初很怕別人知道,後來在家人支持下走出情緒低谷,積極用藥還加入太極拳班,十多年來病情控制穩定,更被醫師稱讚是「模範病人」。

麗玉姐回想發病初期,當時擔任會計工作,寫字越來越小,某次開車覺得手轉不過來,還以爲是扭到,看了家醫科但沒有改善,醫師建議她到神經內科,一走進診間,醫師看她臉部表情僵硬,就懷疑是巴金森氏症。

突如其來的確診消息,讓麗玉姐難以接受,更不願意讓旁人知道,本來體重58公斤,短時間內爆瘦到45公斤。所幸在先生支持下,麗玉姐找到了與疾病和平共處的腳步,還加入了臺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的樂活羣組,從太極拳班、合唱班到體適能班、桌球班,透過運動減緩病程,還結交了一羣好朋友,更是醫師和協會公認的「模範病人」。

臺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症是一種腦部退化性疾病,男性患者是女性的2倍,好發於50到60歲;早期和中期的巴金森症患者仍可繼續工作,但若忘記按時用餐和服藥,藥物濃度偏低也可能出現「斷電」現象。

吳瑞美指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失能疾病,發病初期5、6年,只要規則服藥,幾乎看不太出來,但隨着腦部持續退化,動作障礙會在發病10到15年左右開始影響生活,藥物需求會變多,因此需量身打造,臨牀上會考量患者年齡、慢性病史來調整。

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臺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與臺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身腦並行.協力尋寶趣」活動,並由新北市銀色知悠生蒙特梭利中心、臺北市私立敬智學苑內湖社區長照機構志工協助。近百名病友在家屬陪同下參加尋寶遊戲、趣味運動及合唱表演,藉此鼓勵更多患者走出戶外,積極面對疾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