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惡果!澳洲水果暴雷,芒果成噸腐爛,澳媒慌了:需要中國市場

今年7月,日均300噸緬甸“聖德龍”芒果經雲南口岸通道快速通關;同期6.4噸緬甸6.4噸鮮食菠蘿完成首次檢驗,泰國椰青通過“生鮮專線”實現48小時直達長三角......

國內消費者大量選購來自不同原產國的水果,爲這些水果原產國的相關從業者創造了極爲可觀的經濟效益,使其收穫了豐厚的財富,書寫出一個又一個的商業成功傳奇。曾經,澳洲水果憑藉空運牛油果(單價達30元/個)等產品,在高端水果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樹立起高端的市場形象。然而如今,卻遭遇國內消費者的冷落,被紛紛移出購物清單。在澳洲昆士蘭州的果園中,成噸的芒果因無人問津而爛在地裡;應急儲備的鮮橙大量積壓在港口,等待清關放行。

澳大利亞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表明,在2020 - 2025年期間,澳洲對華水果出口額大幅下跌62%。出口額從2019年的峰值5.22億澳元急劇減少至2025年預估的1.98億澳元。澳洲水果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失利,對其水果產業造成了嚴重衝擊,致使南澳、維多利亞州等產區的產業鏈出現斷裂,相關水果加工企業的倒閉率高達21%。

01 從“黃金市場”到“垃圾場”

這場危機實則早有端倪。

2020年,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公然高調要求開展所謂“溯源調查”,無端將責任歸咎於我國。彼時,悉尼港的水果貿易商們仍沉浸在對中國市場新訂單的美好憧憬之中。他們未曾料到,爲切實保障食品安全,我國升級了檢疫標準。在此情況下,高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依賴度達96%)的澳大利亞鮮食葡萄,因農藥殘留超標而遭到拒收。

更爲諷刺的是,澳大利亞爲迎合美國,單方面撕毀貿易協議。而我國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相關框架,依法啓動反傾銷調查,最終裁定對澳大利亞相關水果產品徵收62%的關稅。受此影響,塔斯馬尼亞柑橘的出口額從4.7億澳元銳減至1.1億澳元,數以千萬計的澳大利亞果農因此面臨嚴峻的生存困境。

“我們曾助力中國人掌握芒果、葡萄、車釐子的種植技術,卻忽略了讓他們深諳經濟運作之道。”新南威爾士州果農協會打出的這一抗議標語,真切地宣泄出整個行業的憤懣之情。

禍不單行的是,往昔在中國大陸市場佔據顯著份額、價格高昂的澳大利亞保健品,在貿易摩擦的影響以及中國國產創新產品的有力衝擊之下,市場份額不斷萎縮,呈現出節節敗退之勢。當下,中國國內中高淨值羣體對於健康的關注愈發多元化。一些由本土研發的青春類成果、定製化方案頗受喜愛。

02 中國市場迎來“替代洗牌”

當澳大利亞盲目追隨美國,亦步亦趨且搖旗吶喊之時,中國迅速採取反制舉措,與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簽訂了大規模的水果採購協議。與此同時,中國還引入了智利等國具備空運直達優勢的供應鏈體系。這一系列舉措使得澳大利亞“精品水果”曾經擁有的傳統優勢逐漸被削弱。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水果產業鏈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新疆阿克蘇的沙漠溫室中,藉助智能傳感器能夠精準調控車釐子的糖酸比,實現了每畝產量達600公斤的佳績,相較於澳大利亞果園,畝產量提升了30%。雲南的藍莓基地引入以色列滴灌技術,所產藍莓經實測果實甜度達到15.3°Brix,比澳大利亞同類產品高出3個甜度單位。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國產牛油果通過品種改良與設施農業,首次實現 6-8 月反季供應,打破了澳洲依託南半球季節差的市場壟斷。這種“外引內升”的替代邏輯同樣席捲養護產業。

這讓悉尼大學經濟學家在《金融評論報》發出警告:“我們還在用19世紀的思維做貿易,中國人已用21世紀的視角重構規則。”

03 傲慢不在,網友:符合標準才能進

此前,澳大利亞爲挽回中國市場,投入4100萬澳元用於水果品種研發,並引進中國的分選設備,將車釐子的優品率提升至91%。

然而,當澳大利亞攜改良後的蘋果再次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時,卻發現新疆冰糖心蘋果已在全球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年出口量達50萬噸,且價格較澳洲蘋果低15%。澳大利亞滯銷的水果,使其在這場貿易競爭中付出了高昂代價。

消費者也已做出明確選擇。一位金融高管表示:“如今,國產水果更值得信賴。”即便向來姿態傲慢的澳大利亞企業,也不得不排隊尋求與中國企業開展技術授權合作。

當下,澳大利亞高層開始爲此前的行爲感到後悔。面對嚴峻的國際貿易挑戰,他們積極尋求與中方進行對話。目前,中澳雙方就蘋果、藍莓的市場準入問題展開了談判。上海惠展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已與澳方簽訂了價值3億澳元的預訂單,待中國海關總署批准後即可執行。

不過,這些進展僅體現爲部分水果品類的合作意向,尚未形成全面的貿易協議。中澳水果貿易目前仍處於“選擇性恢復”階段。進入中國市場的澳大利亞水果,必須嚴格符合“中國標準”。中澳水果貿易整體回暖,仍有待雙方在檢疫標準、關稅壁壘等核心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