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經歷轉爲教育動力 藝術總監投身偏鄉美術教學逾20年
臺中市大業藝能館藝術總監黃𬤝丞投身偏鄉美術教育20多年,也跨足特殊教育領域,爲偏鄉與特殊孩子帶來美術的樂趣與啓發。(黃𬤝丞提供/潘虹恩臺中傳真)
臺中市大業藝能館藝術總監黃𬤝丞從小對藝術領域深感興趣,但未受家庭支持,過程艱辛,如今將過去經歷轉爲動力,投身美術教育。(潘虹恩攝)
偏鄉地區的學校常面臨人力不足、教學資源缺乏等種種挑戰,臺中市大業藝能館藝術總監黃𬤝丞在921震後機緣巧合下投身偏鄉美術教育,一教就是24年,此外,黃𬤝丞也投入特殊教育領域,爲偏鄉與特殊孩子帶來美術的樂趣與啓發。
20多年前,黃𬤝丞從事廣告行業,但忙碌的生活爲她帶來許多壓力,921震後讓她開始思考新的生活方向,轉踏上了美術教育的道路。從自己的孩子開始教,再到親戚好友、同校同學等,慢慢成班,開始經營美術教室。
臺中市大業藝能館藝術總監黃𬤝丞投身偏鄉美術教育20多年,也跨足特殊教育領域,爲偏鄉與特殊孩子帶來美術的樂趣與啓發。(黃𬤝丞提供/潘虹恩臺中傳真)
不過除了經營畫室,黃𬤝丞也跨足到南投縣福龜國小與北山國小義務教學。她回憶,921震後北山國小找不到美術老師,剛好她的瑜伽老師是時任北山國小校長黃春華的姐姐,在對方牽線下答應到北山國小教導美術,後來福龜國小也邀請她過去,如今與美術系畢業的兒子1人負責1所,投入偏鄉美術教育。
「其實教育是看用什麼心來經營的,如果要很計較,可能也無法長久堅持下來。」黃𬤝丞說,她也沒想到當初一教就是20多年。還記得前幾年國道6號尚未開通,車程要1個半小時左右,她一早5點多就要起牀前往趕8點半的課,體力負荷很大,但看到孩子們每每都會圍上前說「老師你來給我們上課了喔!」,還會送上親手畫的卡片、小禮物,讓她決定留下來,就當去渡假、陪陪孩子。
除了在學校教學之外,黃老師也進入特殊教育領域,每週穿梭臺中特殊教育學校、彰化特殊教育學校之間。黃𬤝丞說,20多年前有位家長來到畫室,跟她聊了許久,最後告訴她孩子是慢飛天使問她願不願意接,她只跟對方說「孩子願意學,我就教」,開始接觸特殊教育領域。
「畫畫是國際性的,是相通的。」黃𬤝丞表示,對於孩子們而言,美術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通過個別化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而不僅僅是按照固定模式去複製作品。她教過的孩子有聽障、唐寶寶和智能障礙等,不同的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教法,她自己也不斷從中調整,與孩子們一同探索藝術的世界。
黃𬤝丞回憶,她從小對藝術領域深感興趣,但父母都很傳統,認爲讀藝術賺不了錢。她半工半讀到臺中家商綜合商課科唸了半年後,還是對藝術領域更有熱情,決心休學重考,即便面對極大的家庭壓力,仍自學素描和水彩,終於考入美術系。現在更將過去經歷轉爲動力,投身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