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取滅亡的立陶宛,想讓中國妥協?中國這回真的沒手軟
前言
立陶宛這個小國,人口也不到三百萬,連一箇中國普通地級市都不算大,竟三番五次跟中國對着幹!
不僅公然指責中國“干擾俄烏戰爭”,還毫不掩飾地支持臺獨勢力,公然挑戰一箇中國原則的紅線,甚至命令驅逐中國外交人員,要求他們在限期內離開。
那麼,立陶宛爲何敢與中國作對?對於立陶宛的挑釁行爲,我們又是如何迴應的?
小國“狂舞”
立陶宛,那地兒還沒中國一個省大,按理說,世界上那麼多國家,誰關注它呢?
可就是這麼一個小地方,2018年它居然把中國列進了“國家安全威脅名單”,聽着是不是有點好笑?但一個幾百萬人的小國,居然把中國放進了“黑名單”,背後到底是啥心思?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立陶宛更是草木皆兵,腦袋裡整天想着“俄羅斯打完烏克蘭,會不會也打我?”驚慌失措地想着如何保命。
但不知爲何,每當涉及到中國的問題,它就特別“硬氣”,跟中國總是找茬,說實話,立陶宛這幾年對着中國“挑釁”,看上去像是有點計劃性,根本不是臨時起意。
從2021年開始,立陶宛就像是步步爲營,專門往中國的底線踩,頻頻“測試”中國的耐性,最讓人傻眼的一步,就是它縱容臺獨在首都設了個所謂的“代表處”,更離譜的是,連稱呼都不模糊,直接亮出了“臺灣”兩個字,明目張膽地挑釁中國。
這在外交上可是個大忌,等於明明白白告訴中國:“我不怕你,我就要戳你痛處!”這可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尤其是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這麼做,幾乎就等於宣戰。
立陶宛爲什麼敢這麼幹?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它背後有美國撐腰,心想着美國會保護它,所以它就覺得自己可以硬頂着中國來,但問題是,小國跟大國搞對抗,最後要承擔的代價可不小,立陶宛真以爲能一手遮天?
接着,立陶宛居然變本加厲,2022年,立陶宛的交通部長還親自跑到臺灣去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別看這只是一個合作協議,但意味着兩地關係已經從“互動”變成了“準官方”級別的接觸了,這對於中國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大大的挑釁。
這麼一來,立陶宛根本不再是簡單的“外交摩擦”,而是明目張膽地與中國對着幹,它的目的,大家心裡都有數,肯定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博取西方的好感,特別是美國,它可能覺得,做出這種極限操作,不僅能討好西方,還能增加自己的“話語權”。
但最終,立陶宛這場“政治秀”打得太過火,連中國的外交部都忍不住了,直接把它們的外交關係從大使級降到了代辦級。
這可不是小事兒,降級意味着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幾乎徹底“降溫”,這等於是給立陶宛一個警告,“你要再搞事,後果自負!”立陶宛原本以爲,中國最多就是發個聲明,做個抗議,結果沒想到中國這麼直接、這麼果斷,一下子就讓它意識到,自己這場“玩火秀”玩得有點過頭了。
雷霆反制
2021年11月18日,立陶宛做出了一個讓全世界都震驚的決定——它允許臺灣當局在其首都設立了“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不僅徹底觸碰了中國的底線,更爲立陶宛自己埋下了沉重的代價。
中方譴責立陶宛看守政府“粗暴挑釁行徑”,要求立方停止爲中立關係製造困難 2024-12-03 06:53·環球網
中國對此毫不客氣,不僅降級了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還回收了駐立陶宛的大使,打得立陶宛措手不及,迅速在國際上聲譽掃地,成爲了一個被“國際不信任”的標籤貼身的國家。
僅僅幾個月後,中國的一系列經濟反制措施開始顯現,立陶宛的經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2022年2月,中國海關宣佈暫停接受自2月9日之後啓運的立陶宛牛肉進口申報,立陶宛的牛肉產業可是涉及到40多萬人的生計,8萬多個農業家庭因爲這個決定開始面臨困境,對於這些依賴出口的農民來說,失去中國市場意味着一夜之間陷入經濟寒冬。
更爲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頭,中國開始對使用立陶宛零部件的企業施加壓力,要求它們要麼更換供應商,要麼徹底退出中國市場,這對於立陶宛的汽車配件行業來說,簡直就是死路一條。
在短短几個月內,立陶宛的出口額驟然下降了40%,多個工廠面臨停產或關閉,許多企業的訂單被完全取消,作爲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中國市場的失去意味着立陶宛發展和生存的基礎遭到嚴重削弱,經濟受到了強烈衝擊。
2022年8月,中國宣佈暫停與立陶宛交通部門的一切交往,終止了國際道路運輸的合作,導致立陶宛的卡車司機再也無法通過陸路運輸貨物到中國,跨境運輸的線路瞬間變得冷清清的。
更令立陶宛頭痛的是,2023年中國決定將其完全排除在中歐班列的運輸網絡之外,原本運輸網絡是立陶宛與中國貿易的關鍵紐帶,承擔了超過60%的中轉貿易量,然而,一旦被剔除,立陶宛的200多條中歐班列鐵軌成了
曾經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克萊佩達港是立陶宛的重要轉運站,但如今,這個港口的吞吐量減少了整整70%,大量倉儲設施變得閒置,工人們的收入也大幅下滑,許多人甚至不得不接受降薪。
當立陶宛尋求援助時,德國和法國等主要大國明確表態,他們不會爲立陶宛的錯誤負責,甚至在歐盟內部會議中公開指責立陶宛的行爲損害了歐洲的整體利益,立陶宛試圖依賴的美國經濟援助,最後也大多沒能兌現,完全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立陶宛退出了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試圖通過此舉討好美國,然而,事實證明立陶宛的算盤打錯了,兩年後,中歐班列的樞紐被直接轉移到了匈牙利,立陶宛在這場地緣政治博弈中徹底失去了優勢。
曾經的盟友紛紛與其保持距離,原本期待的援助也未能如願,最終立陶宛成了自己錯誤決策的最大受害者。
這場由立陶宛單方面挑起的風波,最終不僅讓它在國際上丟了面子,甚至讓它爲自己的決策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從外交到經濟,從物流到國際合作,立陶宛處處碰壁,而它的錯誤行爲也給中國贏得了無數的支持與尊重。
這場“雷霆反制”,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捍衛國家利益的決心,也讓立陶宛深刻感受到了自己輕率行動的代價。
結言
站在立陶宛的角度來看,或許他們沒想到局面會發展成這樣,他們本來以爲,自己在國際間“蹦躂”一下能吸引些關注,能和西方走得更近,結果反而惹怒了大國,立陶宛總統自己也承認,“中方的反應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這不就是說明他們自己也沒有準備好如何收場嗎?
這場國際關係的鬧劇告訴我們,搞外交可不能憑一時的衝動,尤其是小國,千萬別瞎惹大國,不然,你會發現,自己跳得越高,摔得越慘。立陶宛這次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它的“狂舞”給自己帶來的後果,恐怕要面臨很長一段時間的“冷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