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成爲流行病!缺少共情能力 對於自身問題無法反思
文/邱雨薇 圖/高寶書版、達志示意圖
自戀的人,沒有愛的能力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說過:「有愛的能力的人是謙遜的。爲了愛,他們已經讓渡了部分的自戀。」有愛的能力的人勢必要超越自我,去看到、聽到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遺憾的是,我們處在一個自戀的時代。自戀已經成爲這個時代的流行病,讓人變得「愛無能」。有研究顯示,如今二十歲左右的美國人中,將近五分之一呈現自戀特質。隨着個人主義、物質主義在全球的流行以及網路、社交媒體的普及,自戀流行病已經蔓延到全球。
需要強調的是,自戀型人格和自戀型人格障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人格意在描述一個人的行爲模式。它不是診斷,也不是疾病。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臨牀診斷的心理疾病。心理學界的權威診斷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自戀型人格障礙定義爲一種虛榮、需要讚美和缺乏同理心的普遍心理行爲模式。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典型症狀包括:脆弱的自我,對無限成功、完美愛情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相信自己是獨特的,高人一等,剝削他人,嫉妒,傲慢,共情能力差等。依據不同的測量標準,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平均盛行率爲1.2%~6.2%。
在社交媒體上很多人會使用「自戀型人格障礙」或者「NPD」這類診斷性的詞彙,但診斷自戀型人格障礙需要有資質的心理學家或者精神科醫生,對患者進行長時間、系統性的觀察、評估、調查、走訪。而很多人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和資質,當他們描述表現自戀特質的個體時,自戀型人格是一個比較適合的詞彙。
這種現象積極的一面是自戀這個議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消極的一面是,這會削弱表達者的可信度,同時也會造成概念歧義。
比PUA更可怕的,是情感吸血鬼
之前提到,有自戀傾向的個體缺少共情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對他人造成的影響。當自戀傾向達到極端程度,病態自戀者因爲以自我爲中心、情緒不穩定,性格上敏感易怒,面對批評時他們會用蔑視、狂怒或挑釁的方式來應對,容易對人產生敵意,所以他們常常有人際關係問題,例如與同事、家人頻繁發生衝突。
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病態自戀者表現出控制、攻擊傾向,情緒失控時可能會發生嚴重的暴力和虐待行爲。長期處在這種關係中,他們的伴侶會出現焦慮、憂鬱的症狀。
尋求心理援助的人往往是被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影響的人(伴侶、家人、朋友、工作夥伴),而障礙者自己由於缺少共情力和自我反思力,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基本上不會主動尋求幫助,進而不會被診斷和統計。很多資深的實務工作者認爲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實際比例會比診斷資料高很多。
出於同樣的原因,我沒有機會深入接觸到來訪者的自戀伴侶,但基於來訪者的身心體驗,我能夠描繪出他們伴侶的行爲模式,從而做出人格方面的判斷。在這本書裡,我會使用「自戀伴侶」去指代來訪者所遇到的疑似展現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伴侶。
在一段關係開始時,自戀伴侶可能看起來很有魅力和禮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行爲會逐漸展示出具有操縱、支配和剝削性的一面。而後者纔是他們人格真實的底色。這會讓受害者感到孤獨、無助、焦慮、憂鬱,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失去了自我意識和邊界,難以做出自主的選擇,無法面對並離開自戀伴侶。
這幾年我所接手的情感諮商案例中,有超過一半都跟自戀伴侶和親密關係暴力有關,並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人在情感諮商過程中向我哭訴自己所經歷的傷害,這些受害者無時無刻不處在憂鬱、焦慮、懷疑、恐懼和悲痛之中,甚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和自戀型虐待(narcissistic abuse)。自戀型伴侶透過一系列的心理、情感、經濟和性等方面的虐待手段,企圖操控受害者,以獲得關注和認可,滿足膨脹的自我重要性。自戀型虐待也稱爲自戀虐待症候羣或自戀受害者症候羣,在學術研究和臨牀實踐裡是一個比較新的非醫學術語,並不爲人所熟知。
有的人花了很多年甚至一生的時間試圖理解和證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們時常感慨:「我根本不瞭解這個人」、「我對自己的經歷一知半解」、「這段關係把我變成了一個自己討厭的人」,等等。我知道這不是簡單的「戀愛腦被PUA」或者「焦慮型人格遇到迴避型人格」的故事。他們的經歷是真實的,背後是有深層次的心理、社會、文化等原因。
在心理諮商中,自戀型人格障礙幾乎是一個無法被治療的禁區。因爲這種人格難以改變,且在關係中呈現出極大的虐待性,被心理諮商師稱爲「情感吸血鬼」。
這本書的目的是想喚起大衆對自戀型伴侶的認識,幫助大家更能夠辨別和療愈親密關係暴力。我相信愛與被愛應該是一項基本人權。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沒有誰應該被攻擊,沒有人應該被不公平對待。
【推薦書籍】
書名:《不要太努力愛一個只愛自己的人》
作者:邱雨薇
簡介:長期關注兩性關係、自我療愈的諮商師,她將帶來五位女性來訪者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也是你的故事。你可能也遇上了愛失能的伴侶,被感情消耗得身心俱疲。
出版社:高寶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