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飆6千度才發現獨居老婦白骨 醫師警告:下一個可能是你

臺北市人口老化,孤獨死案件攀升,據統計,臺北市有42%長者死亡三天後才被發現。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中市82歲獨居老婦人,因兩個月用水異常飆到6千度,里長會同社政單位破門查驗,竟發現老婦人已化爲白骨。精神科醫師沈政男今天表示,臺灣正快速朝日本孤獨死社會發展,不止老年人遺世而獨死、連年輕人都厭世,社會結構全面孤島化。

沈政男表示,老婦人疑似因水龍頭未關,死後自來水持續外流,推估一天流掉的水量可能高達百度,遠超過網路常見的10至20度估算。他直言,老婦人死亡被發現不是因爲親人、鄰居,而是因爲水費異常,「顯示現代社會,最先在乎你死活的,可能只有自來水公司。」

他指出,老婦人其實有女兒,但半年未聯絡;鄰居也坦言兩、三個月沒看到人,但也僅止於猜測,沒人主動通報。他形容,臺灣多數社區的日常早已如此,鄰里關係因噪音、車位、煙味等糾紛變得緊張、疏離,遇到高齡鄰居久未露面,反應多半隻是互相猜測「是不是死了」,但不會付諸行動。

沈政男也引用官方資料指出,內政部民國112年通報的獨居老人將近百萬人,但各界估法差距極大,從5萬到70萬皆有,「連獨居老人到底有多少都沒共識,可見社會並沒有真正重視他們。」臺北市一年約通報百件孤獨死,日本一年則多達7萬件。他警告,臺灣即將在數週後邁入超高齡社會,孤獨死勢必會愈來愈多。

沈政男並強調,孤獨死不是老人專利,愈來愈多案例出現在年輕族羣。他形容,不少年輕人不婚不生、下班回家一個人吃外送、上網匿名吵架,看似喧囂,卻在現實裡極度孤獨;關掉電腦後,「其實他們什麼都不在乎」。

他回憶自己社區內的一位獨居單身鄰居,每天拎着鳥籠上下班、夜晚電視開得震天響,但搬來多年,兩人唯一的對話只是「你那只是什麼鳥?」短短四個字,凸顯都市生活的疏離。他感嘆,「當全社會的人都成爲孤島,我們就共同活在一座更大的孤島之上。」

沈政男指出,許多年輕人面對長照議題時大喊「安樂死」,但事實上,「在安樂死之前,可能先孤獨死。」而老一代的獨居者,更從未想過自己會在家中成爲白骨、無人知曉,「但社會變遷太快,他們來不及適應,也不會替自己發聲。」

他批評,臺灣的老人政策不及格,且很難寄望官員解決孤獨死問題,「許多官員自己也是單身獨居,將來也要面對一樣的命運,但他們顯然還沒想到。」他提醒,當你在職場再成功,老了沒有剩餘價值,仍可能被遺忘,「遺世而獨死,沒人在乎。」

沈政男呼籲,孤獨死不是遙遠的議題,而是每個人遲早面對的現實。「下一個被電錶或水錶異常通知、等着社政單位破門的人,可能就是你。」他建議從最基本的地方做起,「至少,先關心一下你我的鄰居吧。」

許多長獨自住在老舊房屋,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圖/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