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持續加倉港股 有機構稱收益可達20%丨中環觀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袁思傑實習生顧欣宇香港報道

今年初以來,港股市場表現亮眼,恆生指數年內漲幅超過28%,領先全球主要股指,創下近4年新高。

在這一背景下,外資近期快速加倉中國資產。野村證券最新研報指出,新興市場基金在7月份大幅削減了對印度股市的持倉權重,轉而增配估值更具吸引力的H股和A股,配置比例分別上升0.8和0.7個百分點。

摩根士丹利發佈的《中國市場主動型多頭基金經理持倉情況》報告顯示,7月外資基金對中國股票的流入進一步加速,從 6 月的 12 億美元增至 27 億美元。全球基金和亞太除日本基金對中國的低配比例分別小幅降至 1.4 個百分點和 0.3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內地投資者也在加大港股市場的投資力度。8月15日,南向資金成交淨買入358.76億港元,單日淨買入額創歷史最高紀錄。

港股市場對海外資本和南向資金有哪些獨特吸引力?投資者主要採用了什麼策略?下半年港股能否延續強勢,持續吸引資金進入?

內外因素助推港股行情

具體來看,多數分析師認爲港股今年以來的上漲行情很大程度是由內外兩方面因素推動。

渣打銀行北亞區首席投資總監鄭子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以來美元持續走弱,美元指數年初至今下跌了9.4%,這使得更多投資者重新考量投資策略,將資金從美國資產配置中分散出去,配置估值更有優勢的中國資產。

從內部來看,低利率環境也促使更多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對港股進行多元化投資佈局。

“在當前內地利率持續下行的市場環境中,定價更合理的成長類科技股票,以及現金流價值顯著的紅利類,值得南向投資者作爲組合中的長期投資標的。”貝萊德基金量化與多資產投資總監王曉京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南向資金已成爲港股市場本輪行情的核心資金來源。

截至8月26日,今年以來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超9700億港元,每日成交佔比達到30%-40%,初步掌握了港股的階段性定價權。

數據顯示,南向資金近一個月對金融、信息技術、醫療保健行業淨買入金額分別達416億、320億和220億港元。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持倉騰訊控股超過5800億港元,持倉建設銀行、中國移動、小米集團-W、工商銀行均超2000億港元,持倉阿里巴巴-W、中國海洋石油、匯豐控股、中芯國際、美團-W、中國銀行均超1100億港元。

從行業維度上看,科技板塊、新消費板塊以及創新藥板塊近期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港股通創新藥指數近一年漲超58%,新消費含量較高的恆生消費指數年內漲幅達22.39%。

東方匯理資管亞洲高級投資策略師姚遠認爲,內地最優秀的大型科技企業多數在境外上市,包括港股市場。因此,港股科技板塊的崛起和美股“七巨頭”過去幾年的“一枝獨秀”實際上邏輯相同。

鄭子豐指出,新興消費類企業的崛起受益於內地消費者支出轉向體驗型消費,而創新藥企的發展態勢則體現出內地藥企在藥物研發,以及與全球藥企開展合同定製生產合作(CMO)方面取得的優秀成果。

“我們相信,隨着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不斷完成從低端製造向高端產業的升級,這些趨勢仍將持續下去。”鄭子豐表示。

啞鈴策略調整延續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港股機構投資者大多偏向“啞鈴型”策略。資金一方面偏向於紅利型資產和資源類品種等相對保守的投資方向,另一方面則聚焦於景氣成長類主題,如創新藥、科技和新消費等。

一家定位全球配置的家辦投資經理向記者透露,其港股權益倉位主要維持“啞鈴型”策略,近期無特別大的調倉。今年至今,港股持倉的收益率維持在20%左右。

具體來看,該機構的長期核心持倉集中於國際化大型銀行與交易所,佔港股倉位的50%以上,其餘倉位則佈局於創新藥、互聯網及AI應用等領域。此外,接下來也會靈活配置泡泡瑪特這類新消費板塊。

多位受訪者指出,“啞鈴型”策略在過去兩年間成效顯著,主要得益於利率環境。相較於A股,國有企業H股估值更低,其股息收益率能達較高的個位數水平,顯著高於境內市場。

以中國石油股份爲例,其投資價值的“折價”與“高回報”特徵十分顯著。中國石油股份的市淨率(P/B)報0.80倍,處於顯著的低估區間。與此同時,其滾動股息收益率(TTM)則達到了6.90%,爲投資者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穩定收益。

同時,AI等硬科技的發展已經從“美國一家獨大”轉變成“中美齊頭並進”。內地也涌現出更多與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獨角獸相關的IPO,吸引了成長型投資者的關注。

多位受訪機構投資者表示,下半年“啞鈴型”策略仍會延續,但投資者可能會調整投資敞口,在高科技股和高成長股之間微調權重配置。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對記者表示,啞鈴策略需要調整,下半年投資應更側重於成長:“高分紅的資產經歷過去兩年大漲後,估值已不便宜,若僅從股息率看,港股大部分內銀H股的股息率已降至5.5%左右。”

王曉京認爲,在AI技術加速落地的背景下,南向資金對科技板塊的中長期配置需求預計將持續;但短期若美股科技股估值承壓,可能通過情緒傳導拖累港股科技板塊表現。與此同時,下半年對紅利類資產的配置熱度或延續,但也許會隨着風險偏好的不斷上移而有所改變。

美聯儲未來降息影響幾何

與主要由境內散戶投資者主導的A股市場不同,港股市場更多由機構投資者推動,而這些機構投資者往往會對美聯儲政策變化等國際因素更爲敏感。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8月22日在懷俄明州傑克遜霍爾舉行的年度經濟研討會上發表講話,暗示儘管當前存在通脹上行風險,但美聯儲仍可能在未來數月降息。

從歷史經驗看,美聯儲降息對港股市場的影響路徑存在差異。在​​衰退性降息​​週期中,港股往往受到負面影響;若美聯儲採取​​預防性降息​​(如1995年、1998年、2019年及2024年的操作),對港股的影響則較爲積極。

以1998年美聯儲的降息週期爲例,在9月首次降息後的3個月內,恆生指數從低點反彈超過40%。

無獨有偶,2019年美聯儲降息期間,恆生指數的預期市盈率從年初的約10倍低點,一度回升至接近12倍的水平,擴張幅度約20%。

“預防性降息”是“未雨綢繆”,指的是在經濟出現明顯下滑跡象但尚未衰退時,央行爲了預防經濟衰退而提前採取的行動;而“衰退性降息”是“亡羊補牢”,當經濟已確認陷入衰退,央行爲了挽救經濟、刺激需求而被迫進行的緊急應對。

顏招駿預測,基準情況下,本輪美國降息週期應爲“預防性降息”。美聯儲降息後,全球無風險利率下行,將驅使國際資本從美國等成熟市場流出,流向收益更高的新興市場,包括港股。

本輪美聯儲降息是否一定會利好港股?對此,市場有不一樣的聲音。

姚遠提醒:“降息是否已經price in(充分反映市場預期)?現在市場預計到2026年底美聯儲會降息近6次,如果降息幅度不及預期,市場反應可能會是失望。”他舉例,去年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後,10年國債收益率反而上升了100個基點。

此外,影響港股今年表現的重要因素還包括內地的貨幣活性和經濟動能。

顏招駿研究發現,M1及10年期國債收益率走勢與恆生信息技術指數、恆生高股息指數比率呈正向關係。

當前數據顯示,M1增速連續五個月回升,M1-M2負剪刀差收窄,顯示貨幣流動性活躍,資金由定期存款轉向活期存款,錢更願意流向實體經濟與投資活動。同時,債息築底回升,反映錢開始由債市流出,比較利好科技成長的表現。

顏招駿表示,當前恆生科技指數預測市盈率(PE)約爲16倍,爲過去7年28%左右分位數,修復空間可觀。下半年在降息、國產替代等政策支持的催化下,科技板塊有望保持較強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