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項目激增 必要性醫療爭議大

根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統計,2025年第二季壽險理賠申訴案件中,「必要性醫療」申訴案件比率27%,位居第一。圖/本報資料照片

壽險實支實付險損失率爆衝,壽險業者直指,與近年來PRP(增生治療)、外泌體、達文西手術等自費項目激增有直接關係。壽險高層坦言,「醫師往往告訴有保險的病人,自費醫材較好,甚至建議施打PRP或外泌體等高價療程,反正保險公司會賠。」結果導致理賠金額大幅膨脹,也讓公司與保戶間的糾紛爭議層出不窮。

根據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統計,2025年第二季壽險理賠申訴案件中,「必要性醫療」申訴案件比率27%,位居第一。也就是說,壽險公司和保戶間的爭議,最常發生在「必要性醫療」項目上。所謂「必要性醫療」,是指醫生依專業判斷認定病人病情所需的治療或手術,實務上,醫師認知與壽險公司的理賠審查之間,經常出現落差。

壽險業高層舉例說,近年流行的PRP治療,通常應用於促進組織修復,例如肌腱損傷或骨折後的康復過程。外泌體療法則可能更適用於調節免疫反應、抗發炎,及治療某些慢性疾病,每施打一針要價高達1萬元至3萬元,這樣的治療常被壽險公司視爲「非必要醫療」。

壽險高層說,爲了讓保戶願意接受治療,醫生在診斷書上一定會寫這些自費項目屬於「必要醫療」,但是保險公司也聘請了醫生顧問,他們判斷完後認爲「不必要」,就會和保戶發生理賠爭議。

業者透露,若短期內無法調整「保證續保型」實支實付險的保費,壽險公司可能採取替代方案,例如停售舊商品、再推出新產品以墊高費率。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實支實付險的保費只會愈來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