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哈爾濱、天水等“網紅城市”全都瞎折騰了?

未來,或許評價一個城市好壞的標準不再只是一系列的經濟數據,更是其中的人情味和幸福感,一座城市應該既能供養得了肉身,又能撫慰得了靈魂。

作者 | 浩然

本文爲商隱社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後臺

前段時間,各地一季度經濟數據陸續出爐,很多人觀察一圈後發現,之前火遍全網的淄博、哈爾濱、天水等“網紅城市”的經濟數據並沒火起來。

比如去年末開始逐漸爆火的哈爾濱,一季度 經濟總量爲1173.1億元,同比增長 3.7%,在東北四 大重點城市(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中持續墊底。

圖源:搜狐城市

而從今年3月初憑藉麻辣燙火起來的甘肅天水,一季度GDP爲190.1億元,同比增長4.3%,跑輸甘肅全省的5.9%。

就連火了一整年的淄博,似乎在經濟數據上也乏善可陳——2023年GDP爲4561億,增長5.5%,低於山東全省6%的平均增速。

於是,網絡上很多聲音認爲,“網紅城市”即便爆火也沒有上演經濟大逆轉,還是得靠製造業。

無獨有偶,近幾年每當經濟數據出爐,“網紅城市”總會被審視一波, 進而引發一些“燒烤”“麻辣燙”“冰雪城”等還是不如製造業的感慨、質疑和反思。甚至認爲“網紅城市”就是“瞎折騰”。

這種看法其實是有些荒謬的。

相比規模龐大、門類衆多的製造業,文旅產業對GDP的直接拉動作用本就相當有限,文旅本身就不是用來實現所謂的“經濟大逆轉”的。

拿老牌網紅城市西安、成都、長沙、杭州來說,他們都是人口上千萬,歷史極爲悠久,文旅資源相當豐富的大城市,歷經多年的佈局和宣傳,文旅產業在GDP中的佔比也才只有10%—15%左右。

更不用說一些三線及以下城市、縣城這兩年纔剛剛藉助網絡和“窮遊潮”火起來,大家通過一頓燒烤、一碗麻辣燙、一場音樂節知道有這麼一座城市,在這裡到處轉轉。

這首先充實了當地民衆的腰包。有網友曾爲淄博燒烤業算了一筆賬,平均每天有5萬人吃燒烤,人均消費100元,一年收入18多億。

相較一個城市幾千億甚至上萬億的GDP,這些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卻是當地人實打實的收入。

還有景點、交通、住宿等背後的個體服務者,都能從中獲利。

而且,成爲“網紅城市”跟城市產業發展是互相補充的關係,本身不衝突,沒有哪座城市因爲發展文旅而耽誤了製造業。

畢竟這麼多年來,發展製造業、推動GDP增長几乎是深入到地方政府骨髓裡面的金科玉律。

老牌網紅城市西安大概在2016年前後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宣傳,當時西安政府非常注重新媒體,還經常批示新媒體稿件,70多個市政府機構開通了官方抖音號,算是城市機構裡最早的一批。

與此同時,爲了給涌來的遊客留下好印象,西安當時開展了環境衛生和行政效能的一系列變革,這座城市逐漸從灰牆土瓦的原始印象中剝離出來,人們知道了西安有堪比蘇州的精緻園林,有能夠挑戰上海的朋克搖滾,有可叫板北京的古色古香,有不輸成都的遍地美食......

“網紅城市”要被成千上萬網友圍觀和審視,非常考驗城市的應對能力和政府效率,To C端的服務水平上去了,也能惠及到To B的招商引資。

當時,西安的產業發展跟城市營銷同步進行,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產業、新型顯示、光電子、大數據與雲計算等同步展開佈局,產業的高級感也上去了。

淄博在憑藉燒烤出圈之前,其實多年來一直圍繞着年輕人下功夫,思索他們的需求,想跟他們玩到一起,在這裡好好生活,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卻通過不起眼的燒烤火了。讓年輕人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友好、真誠。

新華每日電訊在《淄博燒烤火爆背後的“流量密碼”》中說,爲了吸引年輕人,2021年淄博就開始思索年輕人需求,圍繞快樂生活、成就事業,聚力打造“好學、好看、好吃、好玩、好創業”的“五好”城市。此後,淄博在山東省率先提出建設多彩活力的青年創業友好型城市,探索提升城市活力。

年輕人多、友好、政府服務態度好的城市,自然也能讓招商引資環境和產業轉型環境煥然一新,其實是產業發展的軟實力。

還有哈爾濱,其爆火最初是因爲一場負面的“退票風波”——去年12月旅遊冰雪季開始之初,因爲遊客在冰天雪地中苦等幾個小時玩不上項目,哈爾濱遭遇“差評”危機。

但當地文旅部門隨即現場辦公,道歉、退票、連夜整改,展現足夠誠意。之後哈爾濱“花式”寵客在社交媒體上爆發令人應接不暇,文旅熱度直線上升。當地政府的快速反應和真誠態度讓這座城市口碑一下子逆襲。

這種快速反應能力和輿論應對能力,正式作爲服務者的政府應該具備的。

“網紅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更多城市的建設風貌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都應該被網友和遊客審視一番。

多年以前,我在國社旗下某智庫型媒體任職時,負責區域經濟版塊,當時搞了一個“城市着急了”系列,很受讀者喜愛,那時正值中國各大城市爭相佈局工業、勇猛突圍時期,所謂“着急了”不是慌張,而是城市想要迅速進行產業佈局的緊迫感。

這個系列涉及到的基本都是西安、鄭州、長沙、青島、合肥、成都、武漢等大城市,比如被稱爲“最牛投行”的合肥,因成功引進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等重量級企業,押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廣受讚譽。

當時最能反映大城市間“你追我趕”佈局產業的一句話是:前面“標兵”已遠,後面“追兵”將至。

然而,中國660多座城市,將近3000個縣絕大多數並不能像這些大城市一樣通過佈局工業、發展科技成爲萬億級城市,甚至有的城市還在“收縮”。

清華大學教授龍瀛在2016年的一次公開講座中表示,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是說有10000多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間流失。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吳康利用2007年至2016年十年的數據,從660個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的樣本城市中,識別出了80個(地級市24個,縣級市56個)“收縮型城市”,佔比12.1%,這些城市2016年人口數據少於2007年,且連續三個自然年人口增長爲負。

這顛覆了很多人的普遍感知,也讓我感受到城市裡不只有那些“你追我趕”的城市。

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了城市的擴張、經濟的增長,如果突然說有不少地方人口在減少、城市在收縮,就好像鋼筋水泥、紅瓦綠樹構建的城市也有了“生老病死”。

像資源枯竭型城市玉門、伊春、鶴崗、雞西,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的鞍山、營口、錦州,一些欠發達城市和邊境城市等都屬於“收縮型城市”。

最近這幾年,隨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收縮型城市”只多不少,哈爾濱人口已下降到千萬以下,天水的人口也在逐年下降。

未來一方面是大城市和城市圈發起“搶人大戰”,持續擴張,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城市、縣城普遍收縮。

對於工業實力並不強,人口只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甚至還出現人口收縮的城市來說,尋找適合當地特色的產業,提升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就顯得尤爲重要,而不是跟大城市一樣競逐大工業,整出來一些空置的工業園,還污染了環境。

畢竟工業發展的過程還是比較複雜,需要資源稟賦、多年佈局和機遇等諸多條件。

比如貴陽,就抓住了數字經濟發展大勢,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氣候優勢佈局了大數據產業,現在貴陽數字經濟能佔GDP比重超過50%。再比如長春,這幾年汽車工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一步激活了這座“汽車之城”。

除了緊盯產業帶來的大機遇能否跟當地匹配,依託當地資源發展文旅,成爲“網紅城市”其實就是提升一些中小城市民衆生活水平的可靠路徑。

雖然世界上富裕的國家基本上都要經過工業化的過程,但對於一國內部的不同地區而言不一定這樣,因爲不同地區可以有經濟上的分工。

以美國爲例,美國中部很多州其實主要依靠三種資源:玉米,黃石公園和大峽谷,銅礦,分別對應農業、旅遊業、資源產業,分別依賴的核心投入品爲土地、自然風光和礦產,這三樣東西都不具有流動性。

對於不能動的資源,要讓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富起來怎麼辦?區域內人口的自 由流動,人減少後,人均GDP也就提高了。

圖中橙色區域佔據了美國經濟的半壁江山,但在人均GDP的意義上,各區域間卻能實現“平衡發展” 圖源:陸銘《大國大城》

事實也正是如此,美國中部很多人到東西部海岸地區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中部很多州雖然人煙稀少,但通過合理規劃,生活在這裡的人反而很富有。

像我們都知道美國加州很強大,彙集全球頂級科技企業,有“硅谷”,有蘋果、甲骨文、臉書、福克斯、華納兄弟等,人口接近3900萬,人均GDP達9.3萬美元。但美國中部的北達科他州農牧業、礦業發達,沒有像樣的工業,但它人口只有78萬人,人均GDP同樣是9.3萬美元。

中國很多地區風景優美、資源豐富,除了服務於當地需求的工業,很多城市難以發展起其他工業,如果盲目採用地方競爭的思路,繼續發展不適合當地的工業,只會造成效率下降,不如依靠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來發展,提升作爲“服務者”的政府的能力。

挖掘自身獨特優勢的城市也會更有人情味。未來,或許評價一個城市好壞的標準不再只是一系列的經濟數據,更是其中的人情味和幸福感,一座城市應該既能供養得了肉身,又能撫慰得了靈魂。

歡迎與作者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