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262.5萬尾魚苗“上崗”保護水域生態
初夏時節,淄博市河湖水域迎來一羣特殊的“生態衛士”。5月15日至16日,在孝婦河溼地公園、萌山水庫、馬踏湖等水域,隨着一桶桶魚苗歡快躍入水中,淄博市公益性增殖放流活動拉開帷幕。此次活動由市畜牧漁業服務中心統籌組織實施,張店區、桓臺縣等區縣同步實施,累計投放鰱鱅、草魚等魚苗262.5萬尾,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作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呈現“市級統籌、區縣聯動、全域覆蓋”的鮮明特色。市畜牧漁業服務中心聯合張店區、桓臺縣畜牧漁業服務中心,將放流水域精準覆蓋城市水系公園、溼地公園和重點水庫,既包括馬踏湖溼地保護區等生態區,也涵蓋田莊水庫等承擔農業灌溉、居民供水功能的重要水體。張店區在齊盛湖等地開展放流,桓臺縣在馬踏湖等區域實施作業,各區縣立足區域生態特點同步推進,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全域生態修復合力。
在馬踏湖溼地保護區,首批87.5萬尾鰱鱅、草魚魚苗於15日完成投放。“這些濾食性、草食性魚類是水體生態系統的天然調節器。”桓臺縣畜牧漁業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鰱鱅通過攝食浮游生物降低水體富營養化風險,草魚則以水生植被爲食維持生態平衡。爲確保放流效果,桓臺縣嚴格執行政府採購程序,通過公開招標選定魚苗供種單位,並委託專業機構對魚苗進行檢疫檢測,確保每一尾魚苗“體質健康、品種純正”。放流現場設置公示牌,全程接受公衆監督,讓生態工程成爲“陽光工程”。
16日上午,位於淄川區西河鎮的田莊水庫上演“魚躍人歡”的生動場景。淄博市、淄川區畜牧漁業技術專家與西河鎮黨員幹部、志願者、村民代表共同見證15萬尾本土優質魚苗“落戶”庫區。“此次放流苗種規格均達100毫米以上,是經過科學論證的‘黃金尺寸’。”市畜牧漁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選擇濾食性與草食性魚類搭配投放,旨在構建“鰱鱅清藻、草魚控草”的協同生態鏈——鰱鱅化身“水體清道夫”,日均攝食量可達自身體重30%,有效遏制藍藻爆發;草魚則擔當“植被管理員”,通過調控水草密度防止水域生態失衡。這種“生物防治+生態修復”的組合拳,爲水庫水質改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可持續方案。
“增殖放流不僅是‘放魚入水’,更要‘護魚成長’。”桓臺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該縣已建立“增殖放流+巡查執法+社會監督”的全鏈條管護機制:一方面聯合公安、水利等部門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電魚、毒魚等非法捕撈行爲;另一方面發動村民組建“護魚志願隊”,對放流水域進行日常巡查。在田莊水庫,西河鎮將水域管護納入鄉村振興考覈指標,通過“村規民約+積分獎勵”引導羣衆參與生態保護,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羣衆參與”的共治格局。
相關數據顯示,淄博市連續多年實施增殖放流成效顯著:馬踏湖水域浮游生物密度較5年前下降32%,水草覆蓋率穩定在45%左右,鯽魚、鯉魚等土著魚種數量增長27%;孝婦河水質逐年提升,沿岸溼地生態系統完整性持續增強。這種“以魚養水、以水養魚”的生態循環模式,既實現了漁業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又爲城鄉居民創造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宜居環境。
“我們將把增殖放流作爲生態保護的常態化舉措,讓‘放魚養水’成爲淄博生態建設的亮麗名片。”市畜牧漁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編制增殖放流相關規劃,圍繞“精準化放流、科學化管護、產業化延伸”目標,優化放流品種結構,探索“增殖放流+生態旅遊”“增殖放流+科普教育”等融合模式。同時,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水域生態監測和放流效果評估,爲黃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淄博經驗”。
從“治水養魚”到“以魚護水”,淄博市的增殖放流實踐,不僅是一場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行動,更是一次推動綠色發展的生動探索。隨着262.5萬尾魚苗在淄博水域“安家落戶”,淄博“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將更加鮮活、生動。
魯網淄博新聞熱線:0533-3811076
責任編輯:劉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