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一線職工風采錄|筆記本里“磨”出大國重器加工法
本報記者 張翀 本報通訊員 卿柔
三峽電廠70萬千瓦水輪機組是目前世界上承載推力最大、單機容量最高的機組。這套機組中,推力頭和鏡板作爲重要的承載設備,易磨損、難修復,需要採用超精加工工藝——平面度0.02毫米、平行度0.02毫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3,鏡面粗糙度要求更是達到了Ra02微米。
爲此,陳漢龍定製化設計出一套推力頭平吊專用的吊具和鏡板吊具,採用“陳漢龍加工法”零失誤完成了35臺套設備的修復工作,且加工一次通過,連續8年保障水電機組穩定運行。
2010年,剛畢業的陳漢龍帶着對機械的好奇和對技術的渴望,被轟鳴的機器和精密的零件深深吸引,進入中鐵科工江夏基地機加車間成爲一名車工。清晨的車間,工友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陳漢龍操作機牀打磨工件,刀頭在鋁合金件上劃出細碎的鐵屑。
陳漢龍喜歡動手,更喜歡解決問題,他不滿足於當一名普通車工,而是主動請教設計師,全面瞭解產品的設計思路和用途,嘗試用不同方法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車間一線的火熱實踐,讓陳漢龍對產品質量有了更深的認識:“一點小小的優化,就能讓零件質量更好,成本更低。”
陳漢龍一直有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的習慣。工作中但凡有疑問、難題、錯誤、亮點,他都會隨時記下來,等閒下來再對着筆記思考琢磨。時間長了,他成了大家口中“記性最好”“金點子多”的“陳師傅”。
正是依託這本筆記,陳漢龍“磨”出了“陳漢龍加工法”,其中包含“超大型迴轉體立車加工操作法”等10項先進操作法和30餘種工裝夾具,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攻克了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
在盾構機領域,針對盾構機門框、螺旋機座加工難題,陳漢龍組織優化工藝流程,將生產週期從7天縮短至3天,成本降低60%,合格率達100%,助力國產盾構機打破國際壟斷,目前已應用於武漢、深圳、長春等20餘個城市的地鐵建設。
一路走來,從普通車牀到數控車牀,從小機加到大機加,陳漢龍從一名普通裝配工成長爲掌握車、銑、鑽、鏜等工種的全能型工匠,以精湛的專業技能和嚴謹的工匠精神,成爲行業內的技術標杆。“崗位可以平凡,但人生不能平淡,只要肯鑽研、敢創新,無論什麼崗位都能幹出一份事業。”陳漢龍說。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