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中國】從東京到武漢觀看蔣昌忠大熊貓中國畫·瓷畫作品展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 蔣豐
如今,我這位在傳媒江湖裡漂泊了四十餘載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看過的畫展如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若說“不計其數”,那真的是毫不誇張。然而,就在今年2月21日的晨曦中,我踏上了個人觀畫史上的一段非凡旅程。
這是我第一次,爲了一場畫展,跨越千山萬水,從日本東京的繁華邁向中國武漢的靜謐;這是我第一次,歷經漫長的十三個小時,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只爲那心中的一抹藝術之光。這更是我第一次,如此慷慨地揮灑“大手筆”,一張國際往返機票,承載着我對美的無盡追求,只爲那《大熊貓的古往今來——蔣昌忠中國畫·瓷畫作品展》的邀約。
或許,有人會在心底悄悄問起:蔣昌忠先生的畫作,究竟蘊藏着怎樣的魔力?竟能讓你在這春寒尚峭的時節,懷揣着一顆歸心,跨越重重阻隔,難道只爲在那畫布與瓷間,尋覓那一份獨屬於藝術的溫暖與感動?
到今年,我已經旅居日本37年了。我知道,早在中國盛唐年間,女皇武則天就曾向日本天皇贈送過熊貓。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之際,中國政府更是向日本贈送兩頭熊貓,日本則向中國回贈百株櫻花樹,從此把“熊貓”與“櫻花”的兩大元素注入到中日民間友好的歷史洪流之中。我也曾多次在東京上野車站看到過一位中國畫家制作的大熊貓的瓷畫,但一直期望能夠有中國畫家制作出大熊貓的“羣像”畫作。今天,終於有蔣昌忠先生這樣的畫家揮毫而作了。
蔣昌忠先生2024年元月到日本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熊貓畫展期間,我刊派出記者採訪,還曾邀請他到《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編輯部做客。對於我來說,蔣昌忠這個名字,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家的代號,更是一位探索者、一位守護者的象徵。他,原湖北文化廳廳長,中國美術大師,更是中國繪畫熊貓的第一人。他的畫筆下,大熊貓不再是簡單的自然生靈,而是承載着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情感的使者,穿越時空,訴說着屬於它們的古往今來。
我們在湖北省博物館內,步履輕盈,緩緩穿梭於時光的長廊。眼前這幅畫卷,宛如歷史的低語,細細訴說着十個篇章的傳奇。
第一篇章,古往今來,適者生存之韻,如江河奔騰,見證着生命在歲月洪流中的堅韌與智慧。
第二篇章,力抗嚴寒,智渡冰期之時,萬物以不屈之志,繪就一幅幅與寒冰共舞的壯麗圖景。
第三篇章,改葷爲素,告別冬眠之夢,生靈於春風中醒來,以溫柔之姿,擁抱綠意盎然的新生。
第四篇章,優勝劣汰,苦練硬功之路,生命在競爭與磨礪中,鑄就了不屈不撓的鋼鐵意志。
第五篇章,功夫熊貓,立克天地之勇,那憨態可掬的身影,卻蘊藏着撼動天地的力量與勇氣。
第六篇章,竹林有約,繁衍生息之情,翠竹輕搖,熊貓悠然,一幅幅溫馨和諧的畫面,訴說着生命的延續與希望。
第七篇章,優化基因,忍痛驅雌之決,生命之樹在舍與得之間,悄然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花朵。
第八篇章,春華秋實,綿延流長之歌,四季更迭,歲月如歌,熊貓的足跡,在這悠長的時光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第九篇章,保護國寶,愛心傳遞之行,每一顆熱愛之心,都化作溫暖的陽光,照耀着這珍稀生靈的前行之路。
第十篇章,和諧家園,天人共建之願,人與自然,手牽手,心連心,共同編織着一幅幅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蔣昌忠先生的每一幅畫作,都猶如一扇窗,讓觀衆窺見大熊貓那悠遠而神秘的歷史。他不僅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更是一位對熊貓文化有着深厚研究的學者。他深入探究了從800萬年前至今,大熊貓這一物種的演化歷程,把那些散落在時間長河中的碎片,用畫筆一一拾起,串聯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正是因爲蔣昌忠先生的學理研究與繪畫藝術的深度融合,使得他的熊貓畫作不僅僅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知識的傳遞和情感的共鳴。這也因此讓他成爲中國熊貓畫作史上的一“絕”!
轉身到幽藍的展櫃前,立即可以感受到景德鎮瓷器的胎骨裡住着一位老靈魂。蔣昌忠筆下的熊貓總愛蹲在釉面深處,用黑白分明的眸子凝望人間。瓷胎的雪色是終年不化的積雪,鈷藍皴擦的竹影是江南煙雨,那隻毛茸茸的憨態便成了遊弋於冰肌玉骨間的墨韻。
青花料在釉下流淌的剎那,像極了熊貓滾落竹葉的晨露。蔣昌忠深諳瓷畫的三昧:瓷胎的弧線是天地初開的曲線,釉色則是晨昏交替的留白。他總在瓷器渾圓的肩頸處勾勒熊貓圓潤的脊背,讓生靈的弧度與器物的弧度在窯火中相擁。那些伏在梅瓶腹部的熊貓,爪尖輕點青花勾勒的竹枝,彷彿在叩問千年窯火凝固的時光。
再看他畫在薄胎瓷板上的熊貓羣像。五隻圓滾滾的墨團錯落於素絹般的瓷面,濃淡相破的墨色裡藏着深淺不一的灰調——那是窯變賜予的意外之喜。最妙處在熊貓眼窩處的留白,釉裡紅點染的瞳仁像兩粒硃砂痣,讓憨態可掬的墨玉平添三分靈秀。瓷板邊緣洇開的青花竹影,恰似熊貓們蹣跚走過的竹林,每一片竹葉都在釉下泛着幽藍的漣漪。
這些瓷上生靈總讓我想起龍泉窯的梅子青,看似渾然天成,實則經過七十二道工序的淬鍊。蔣昌忠的瓷上熊貓,蘊藏着東方美學的密碼:白瓷的留白是莊子說的虛室生白,青花的暈染是禪宗講的月印萬川,而那憨態可掬的墨團,何嘗不是陶淵明筆下”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會心一笑?
展廳內,觀衆們或駐足凝視,或輕聲交談,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對美的追求和對知識的渴望。孩子們眼中閃爍着好奇與興奮的光芒,他們或許還不完全理解畫作背後的深意,但那份對大熊貓的喜愛與嚮往,卻是如此純粹而真摯。
走出展廳,我的心中卻多了一份沉甸甸“不虛此行”的收穫。這場關於大熊貓的藝術盛宴,不僅讓我領略到了蔣昌忠先生精湛的畫技和深厚的學識,更讓我對生命、對自然、對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我即將收拾行囊,踏上歸途的那一刻,一陣新風悄然拂來,攜帶着遠方的訊息——日本創價大學的百名青春使者,正滿懷憧憬,即將跨越海洋,踏上武漢這片熱土,展開一場文化的交流之旅。他們心中懷揣着一個特別的願望,就是能親臨湖北省博物館的殿堂,一睹蔣昌忠先生筆下熊貓的憨態可掬,那些靈動畫卷中躍動的,不僅是墨香與藝術的交融,更是中日友誼的溫暖見證。
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們心中還藏着一份深深的眷戀,那是對曾在東京上野動物園裡,以純真無邪征服了無數人心的“香香”大熊貓的無盡思念。這份思念,如同細水長流,跨越千山萬水,牽引着他們來到這裡,渴望在這片曾經與“香香”共享藍天下的土地上,尋找到那份熟悉的溫馨與歡樂。
於是,對於我來說,歸途也成了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心中滿載的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以及對中日友誼長存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