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母親的第一課

專欄 ——李靜

主持人、節目製作人,

代表作品: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電視節目《超級訪問》《美麗俏佳人》等。

很長一段時間裡,母親曾被我貼上“女強人”的標籤。他們那個年代,母親是全國勞模、技術標兵,我記得家裡的那盞檯燈下永遠堆滿資料,她忙來忙去,很多資料需要記錄,很多工作要處理。

我一直覺得,母親是個近乎完美的人,但在對我的教育上,她非常嚴厲。我小時候還曾問過父親,問她是不是我後媽。前段時間,我讀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的自傳,書中回憶他小時候遇到事情,母親就教育他:“你自己去解決,自己去復仇”。我母親的教育方式與她如出一轍。‌

小時候我跟街坊鄰居的小孩起了爭執,她從來不會說要替我出頭,她不做任何決定。反而對我說,如果覺得委屈,你就去找他“報仇”,去找他的家長。要不你就跟對方打一架,在外面打贏了就贏了,打輸了就自己回來。所以那會兒,我要是跑回來咚咚咚敲門,那肯定就是打贏了。要是回來洗把臉,什麼也不說,那就是我輸了,她看我一眼,什麼也不會說。

電視劇《失笑》中,女主 和母親的一段暖心對話 ▐

其實對一個小孩來說,獨自和對方爭理決鬥,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很少有母親會讓女兒自己處理問題,但後來我發現這是一種特別好的教育方式,它讓你野蠻生長,讓你從小就知道,這個世界是怎樣的。她逼我直面衝突,不是冷漠,而是希望我從小便明白女性的身體與意志,遇事不該因性別而退讓。

後來我創業,那些童年“打過的架”早已鑄就了我的鎧甲。我能夠處理很多問題,一個一米八的男人站在對面威脅我,我不會發怵,我敢用自己的身體跟他抗衡。反而我現在比較擔心我的女兒,她在非常安全的環境中長大,很少經歷身體對抗的事情,我特別希望女兒能去學一些籃球這樣的身體訓練運動,但她一直沒有。

前段時間我和女兒聊到了她畢業工作的問題,很多人畢業即失業,我問她要是真失業怎麼辦,她答得很乾脆,先找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啃老不可能。我希望她不要焦慮,她說她焦慮的不是生存問題,而是身份焦慮,她想成爲一個像我這樣厲害的人。

電視劇《180天重啓計劃》中,

傳遞了三代母女的無聲之愛 ▐

四十七八歲時,我的身體開始背叛我:血脂升高、腰腹發胖、關節痠痛、失眠與腦霧接踵而至。更可怕的是心理的崩塌,產生了一種錯覺——我作爲女性的生命開始倒計時了嗎?是母親給了我很大的心理支持,她作爲一個有生命力的榜樣,就在我的身邊,給了我很積極的影響。60歲的時候學開車,70歲的年紀緊跟時事,自己報了免費的AI班,自己製作AI視頻。節假日包糉子,又帶着全家人買花。你會覺得這麼好的一個人,比你大那麼多,她在積極地鮮豔自己的生活。

我開始像她一樣行動,關注自己的身體,每天練習普拉提、曬太陽。我沒有向家人求助,因爲她們能給的安慰解決不了問題,我要的是知識、方案,以及對自己的絕對掌控。在不斷去了解自己身體的過程中,我逐漸清晰一件事情,更年期不是終點,而是一次沉默的重啓,它剝離了社會賦予女性的“母職”外殼,逼迫我們重新回答,我是誰?我想要什麼?你會敢開始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主持人李靜最新一部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 ▐

年輕時,我將工作視爲生命,想要獲得認可,被人看見。但現在,旅行、普拉提、拍紀錄片……這些“無意義”的事成了生活的主軸。拍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時,公司同事不解“這能賺錢嗎?”但我清楚,重啓後的世界,意義的標準早已不同,我更加接納自己了。

我也開始理解母親當年的“狠心”。她並非不愛,而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告訴我,女性的生命力不在於被保護,而在於獨立和野蠻生長。如今,我站在了母親當初的位置,那些她對我的人生經驗和信條,又經由我傳遞給了女兒——只有獨立去面對去解決,活成自己的光,才能成爲別人的光。

編 輯:DALei

排版:Julia

設計:姜黑勒久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