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主要燃燒電解液 只能等燒完

近年鋰電池釀災重大意外

三元能源科技公司高雄鋰電池廠14日發生火災爆炸,廠內存放大量鋰電池及製程原料,燒出安全管理的大問題。工研院材化所副所長賴秋助指出,無論製造的是鋰三元還是鋰鐵電池,只要操作不當都會燃燒,且燃燒後也建議讓它燒完,因爲主要燃燒的是電解液,消防單位就是持續降溫,避免災害擴大。

過去幾年臺灣已發生多起鋰電池火災爆炸意外,造成人員死傷。2022年3月臺中龍井一處儲能站發生火災事故,此站是由工研院綠色能源處設立,採用國產鋰三元電池,後來又有置放充電藍芽耳機鋰電池的倉庫發生大火,還產生有毒氣體,昨再發生鋰電池大型工廠火警意外,從災前到災後的危機應變成爲關注焦點。

新竹縣消防局新豐分隊在臉書分享觀點指出,此案值班員工在爆炸瞬間倉皇逃生,導致摔倒受傷送醫,顯示平時員工對防災演練不熟悉,若演練到位,逃生與通報將會更順暢,呼籲高風險廠區實施每月1次自衛消防教育與疏散演練,並定期更新平面圖與聯繫名單。

新豐分隊也表示,這次救援行動中消防員受傷,顯示消防員工作高風險,面對複合型災害已不是單靠人力就能解決,必須整合科技型裝備與數據儀器偵測等,才能即時判斷危險,降低人力損傷。

高雄鼓山高中化學教師洪銘涌認爲,民衆普遍對鋰電池認識不足,過去有人在起火的行動電源上潑水,反而助攻火勢。他解析,鋰電池內含有電解液等成分,若起火必須先想辦法降低起火點溫度;因此這次可見消防員在火場周邊灑水降溫,這是正確做法,但最終還是必須讓電池全部燃燒反應完,才能達到完全滅火。

至於鋰電池大型工廠如何進行安全管理?不具名的鋰電池生產業者說,倉儲內的空間如何運用是關鍵,有些業者便宜行事,未將廠內鋰電池的成品與半成品分開置放,甚至在同一個空間做充電測試,大幅增加危險性,建議個別設置獨立專區,一旦發生意外,也能精準救援處置。